半閉後圓唇元音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台湾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半閉後圓唇元音
o
IPA編號307
編碼
HTML碼(十進制)o
Unicode碼(十六進制)U+006F
X-SAMPA音標o
ASCII音標o
IPA盲文⠕ (braille pattern dots-135)
音頻範例
noicon
國際音標元音
次閉
半閉
半開
次開

表內成對的元音分別為不圓唇/圓唇

半閉後圓唇元音母音的一種。用於部份口語中。國際音標用以表示此音的符號為o;而X-SAMPA則以o代表此音。現代標準漢語有此音,即注音符號中「ㄛ」(有部分學者認為是半開後圓唇元音)及漢語拼音中「o」的音。

特徵

半閉後突出元音

  • 元音舌位,表示舌頭的位置會盡可能地朝向口腔後部,但不至於阻礙氣流而被歸類為子音。
  • 圓唇度圓唇元音,這表示嘴唇向前突起並圓形的開口,且唇內側並不露出。
  • 元音圓唇度突出,即將嘴角聚攏,且嘴唇內側向外露出。


見於

因為後圓唇元音已被假定是突出的,且記音可能會掩蓋這一特點,下面部分例子可能是不突出的。

語言 詞彙 國際音標 意義 注釋
南非語 標準音 bok [bok] 一般記作⟨ɔ⟩。高度介於半閉[o]和中元音[ɔ̝]間。參見南非語音系
巴伐利亞語 阿姆施泰滕方言[1] [比如?] [u]、次閉[]、半閉[o]和半開[ɔ]後圓唇元音,以及開央展唇元音[ä]對立。[1]一般記作⟨ɔ⟩.
保加利亞語[2] уста/usta [os̪ˈt̪a] /u//ɔ/的非重讀同位異音。[2]參見保加利亞語音系
加泰隆尼亞語[3] sóc [sok] 我是 參見加泰隆尼亞語音系
吳語 上海話[4] /kò [ko˩] 高度介於閉和半閉間;和閉至半閉後不突出元音對立。[4]
捷克語 波西米亞[5] oko [ˈoko] 後移度介於後和次後間;可實現為中元音[][5]參見捷克語音系
丹麥語 標準音[6][7] kone [ˈkʰoːnə] 也被描述為次閉元音[o̝ː][8][9]參見丹麥語音系
荷蘭語 標準比利時荷蘭語[10] kool [koːɫ] 捲心菜 在荷蘭常裂化為[oʊ]。參見荷蘭語音系
英語 澳大利亞英語[11] yawn [joːn] 哈欠 參見澳大利亞英語音系
河口英語 可能是[oʊ][ɔo]
考克尼[12]
紐西蘭英語[13] 參見紐西蘭英語音系
標準英音[14] 一般記作⟨ɔː⟩。參見英語音系
南非英語[15] 文讀SAE的元音更低。參見南非英語音系
印度英語白讀[16] go [ɡoː]
巴基斯坦英語白讀[17] 介於[oː ~ əʊ ~ ʊ]之間。
新加坡英語[18]
愛沙尼亞語[19] tool [toːlʲ] 椅子 參見愛沙尼亞語音系
法羅語[20] tola [ˈtʰoːla] 忍耐 可能是雙元音[oɔː ~ oəː][21]參見法羅語音系
法語[22][23] réseau [ʁezo] 網絡 參見法語音系
德語 標準德語[24][25] oder [ˈoːdɐ] 參見標準德語音系
上薩克森語[26] sondern [ˈsɞ̝nd̥oˤn] 除了 咽化;和北部標準德語[ɐ]對應。例詞來自開姆尼茨方言。[26]
現代希臘語 斯法基翁方言[27] μεταφράζω / metafrázō [metafrázo] 翻譯 和現在標準希臘語中元音[]對應。[28]參見現代希臘語音系
匈牙利語[29] kór [koːr] 疾病 參見匈牙利語音系
義大利語[30] ombra [ˈombrä] 影子 參見義大利語音系
Kaingang[31] pipo [pɪˈpo] 蟾蜍
韓語 노래 / norae [noɾε] 參見韓語音系
庫爾德語[32][33] 北庫爾德語 rôj [roːʒ] 一天 參見庫爾德語音系
中庫爾德語 رۆژ‎/rôj
南庫爾德語
拉丁語 古典[34] sol [soːl] 太陽
林堡語 主要方言[35][36][37] hoof [ɦoːf] 花園 例詞來自馬斯垂克方言。
下索布語[38] wocy [ˈβ̞ot̪͡s̪ɪ] (兩隻)眼 慢語速下裂化為[u̯ɔ][38]
盧森堡語[39] Sonn [zon] 太陽 有時實現為半開元音[ɔ][39]參見盧森堡語音系
Minangkabau sado [sädoː] 全部
挪威語 主要方言[40][41][42] lov [loːʋ] 法律 方言間音值不同;在東部城區挪威語中,描述介於半閉後元音[oː][41]和中元音[o̞ː]間,[40][42]斯塔萬格方言它是半閉次後元音[o̟ː][43]而泰勒馬克是後半開元音[ɔː][42]部分方言裡裂化為[ɑʊ][43]參見挪威語音系
波斯語 لاک‌پشت/lakpošt [lɒkˈpoʃt] 烏龜
葡萄牙語[44] outro [owtɾu] 別的 "outro"可以丟失"u" /w/。參見葡萄牙語音系
薩特弗里西亞語[45] doalje [ˈdo̟ːljə] 使冷靜 次後;一般記作⟨ɔː⟩。語音學上更靠近/ʊ/ ([ʊ̞])。一般記作⟨⟩,但實際上更接近次閉[o̝ː][45]
Shiwiar[46] [比如?] /a/的同位異音。[46]
斯洛伐克語 部分使用者[47] telefón [ˈtɛ̝lɛ̝foːn] 電話 伊波伊河附近的方言對/ɔː/的實現,對於其他使用者則是因為匈牙利語的影響。標準音中和中元音對立[ɔ̝ː][47]參見斯洛伐克語音系
斯洛維尼亞語 moj [mòːj] 我的 參見斯洛維尼亞語音系
塞索托語[48] pontsho [pʼon̩t͡sʰɔ] 證明 閉、次閉、半閉後圓唇元音對立。[48]參見塞索托語音系
瑞典語 中央標準音[49][50] åka [²oːcä] 旅行 常裂化為[oə̯]。參見瑞典語音系
烏克蘭語[51] молодь/molod' [ˈmɔlodʲ] 年輕 參見烏克蘭語音系
上索布語[38][52] Bóh [box] 慢語速下裂化為[u̯ɔ][38][53]參見上索布語音系
威爾斯語 nos [noːs] 參見威爾斯語音系
西弗里西亞語[54] bok [bok] 雄山羊 參見西弗里西亞語音系
約魯巴語[55] egba mi o [egba mi o] 幫助

半閉後不突出元音

半閉後不突出元音
ɤᵝ

特徵

  • 元音舌位,表示舌頭的位置會盡可能地朝向口腔後部,但不至於阻礙氣流而被歸類為子音。
  • 圓唇度圓唇元音,這表示嘴唇向前突起並圓形的開口,且唇內側並不露出。
  • 元音圓唇度不突出,即嘴唇的邊緣緊繃而聚在一起,且嘴唇內側不向外露出。


使用

語言 字彙 IPA  註記
吳語 上海話[4] [tɤᵝ¹] 元音高度在半閉之間。與半閉後突出元音形成對比。[4]

註釋

  1. 1.0 1.1 Traunmüller (1982), cited in Ladefoged & Maddieson (1996:290頁)
  2. 2.0 2.1 Ternes & Vladimirova-Buhtz (1999),第56頁.
  3. Carbonell & Llisterri (1992),第54頁.
  4. 4.0 4.1 4.2 4.3 Chen & Gussenhoven (2015),第328–329頁.
  5. 5.0 5.1 Dankovičová (1999),第72頁.
  6. Grønnum (1998),第100頁.
  7. Ladefoged & Johnson (2010),第227頁.
  8. Uldall (1933),第?頁.
  9. Basbøll (2005),第47頁.
  10. Verhoeven (2005),第245頁.
  11. Harrington, Cox & Evans (1997).
  12. Wells (1982),第310頁.
  13. Mannell, Cox & Harrington (2009).
  14. Roach (2004),第242頁.
  15. Lass (2002),第116頁.
  16. Wells (1982),第626頁.
  17. Mahboob & Ahmar (2004),第1009頁.
  18. Deterding (2000).
  19. Asu & Teras (2009),第368頁.
  20. Árnason (2011),第68, 74–75頁.
  21. Árnason (2011),第68, 75頁.
  22. Fougeron & Smith (1993),第73頁.
  23. Collins & Mees (2013),第225頁.
  24. Hall (2003),第90, 107頁.
  25. Dudenredaktion, Kleiner & Knöbl (2015),第34頁.
  26. 26.0 26.1 Khan & Weise (2013),第237頁.
  27. Trudgill (2009),第83–84頁.
  28. Trudgill (2009),第81頁.
  29. Szende (1994),第94頁.
  30. Rogers & d'Arcangeli (2004),第119頁.
  31. Jolkesky (2009),第676–677, 682頁.
  32. Thackston (2006a),第1頁.
  33. Khan & Lescot (1970),第8-16頁.
  34. Wheelock's Latin (1956).
  35. Gussenhoven & Aarts (1999),第159頁.
  36. Peters (2006),第119頁.
  37. Verhoeven (2007),第221頁.
  38. 38.0 38.1 38.2 38.3 Stone (2002),第600頁.
  39. 39.0 39.1 Gilles & Trouvain (2013),第70頁.
  40. 40.0 40.1 Vanvik (1979),第13, 17頁.
  41. 41.0 41.1 Kristoffersen (2000),第16–17頁.
  42. 42.0 42.1 42.2 Popperwell (2010),第26頁.
  43. 43.0 43.1 Vanvik (1979),第17頁.
  44. Cruz-Ferreira (1995),第91頁.
  45. 45.0 45.1 Peters (2017),第?頁.
  46. 46.0 46.1 Fast Mowitz (1975),第2頁.
  47. 47.0 47.1 Kráľ (1988),第92頁.
  48. 48.0 48.1 Doke & Mofokeng (1974),第?頁.
  49. Engstrand (1999),第140頁.
  50. Rosenqvist (2007),第9頁.
  51. Danyenko & Vakulenko (1995),第4頁.
  52. Šewc-Schuster (1984),第20頁.
  53. Šewc-Schuster (1984),第32–33頁.
  54. Tiersma (1999),第10頁.
  55. Bamgboṣe (1969),第166頁.

參考文獻

  • Carbonell, Joan F.; Llisterri, Joaquim, Catala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1992, 22 (1-2): 53–56, doi:10.1017/S0025100300004618 
  • Deterding, David, Measurements of the /eɪ/ and /oʊ/ vowels of young English speakers in Singapore, Brown, Adam; Deterding, David; Ling, Low Ee Ling (編),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Singapore: Research on Pronunciation, Singapore: Singapore Association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93–99, 2000 
  • Harrington, J.; Cox, F.; Evans, Z. An acoustic phonetic study of broad, general, and cultivated Australian English vowels. 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97, 17: 155–84. doi:10.1080/07268609708599550. 
  • Lass; et al, Language in South Africa, 2002, ISBN 9780521791052 
  • Matthews, William. Cockney, Past and Present: a Short History of the Dialect of London. Detroit: Gale Research Company. 1938. 
  • Wells, J.C. Accents of English 2: The British Isl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 Scobbie, James M; Gordeeva, Olga B.; Matthews, Benjamin. Acquisition of Scottish English Phonology: an overview. Edinburgh: QMU Speech Science Research Centre Working Papers. 2006. 
  • Cruz-Ferreira, Madalena, European Portugues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1995, 25 (2): 90–94, doi:10.1017/S0025100300005223 
  • Fougeron, Cecile; Smith, Caroline L, Illustrations of the IPA:French,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1993, 23 (2): 73–76, doi:10.1017/S0025100300004874 
  • Jones, Daniel; Dennis, Ward, The Phonetics of Russi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 Merrill, Elizabeth, Tilquiapan Zapotec,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2008, 38 (1): 107–114, doi:10.1017/S0025100308003344 
  • Roach, Peter, British English: Received Pronunciatio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2004, 34 (2): 239–245, doi:10.1017/S0025100304001768 
  • Roca, Iggy; Johnson, Wyn, A Course in Phonology,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9 
  • Rogers, Derek; d'Arcangeli, Luciana, Italia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2004, 34 (1): 117–121, doi:10.1017/S0025100304001628 
  • Wells, J.C., Accents of Englis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4月。
  • 中國文字改革硏究委員會祕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 吳守禮:《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臺北:遠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注音符號手冊》,臺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