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瑜伽师地论》(梵语Yogācārabhūmi-śāstra),旧名《十七地论》,简称《瑜伽论》,是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的根本大论,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论典。

释义

瑜伽意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以其“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亦即相应”,即是在禅定修行中,心境相应。所谓瑜伽行,就是修行种种禅定、观行,其中入门者,为数息观不净观瑜伽师即是自作修行乃至讲述传授瑜伽诸法之师,实际上就是中国历来常说的禅师。总括来说,“一切法无不皆是瑜伽师地,以瑜伽师用一切法为依缘故”,也就是说一切法都是瑜伽师用来修行、观行的对象。修习种种观行的佛教僧侣,被尊称为瑜伽师或观行师,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识学派的前身。

作者

此论相传为无著经由禅定,上升至兜率天亲自受学于弥勒菩萨,从弥勒处得到此论并传述后世[1]

作者问题: 1)据玄奘译谓此论是弥勒菩萨说。 2)据西藏传此论是无著论师造。 3)部分学者如胜吕信静[2]等认为非个人的著述,应是不同阶段集成的作 品。

内容

本论的组织,共有五分,以本地分为中心所在,其余四分是本地分的更详细补充说明。

  1. 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略广说明三乘根本十七地的意涵。内容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相。
  2. 摄抉择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抉择本地分十七地中的深隐要义。
  3. 摄释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解说十七地中诸经的仪则。
  4. 摄异门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解释十七地经典中诸法名义差别。
  5. 摄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解释十七地三藏中众要事义。

评价

《瑜伽师地论》是为了平等利益有情,令三界有情“有种性或无种性”[3],即不论想成佛者或是不想成佛而只想修人天善福者,依照此论修行都可各获己益,令具有“菩萨心性修行者”能遍于诸乘之文义行果,生起善巧方便的智慧、断除一切障碍、修学一切善法、证佛菩提,穷未来际,自利利他永无止尽[4],故本论是佛教修行者,欲修行迈向成佛之道所必须依循的根本大论,亦是唐朝玄奘大师西行取经求法之最大要因。

《瑜伽师地论》可以说是最殊胜、全面性、有次第的介绍佛学与佛法。它并非佛学概论,而是一部很详细、很深入性开示佛法的论典,这部根本论著含盖三乘理事圆融的修行次第,以此修行才能圆满佛道52位阶的修证。其范围涵盖“害怕生死转回、急于解脱出离三界”的声闻小乘佛法、缘觉的中乘佛法,以及“不畏生死、行菩萨道上求下化”的菩萨所修的大乘佛法;因为众生对于修学佛法的发心、根器不同,而有三乘菩提的差异,如此对于深习佛法,尤其是对于修行这件事,特别是在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两方面,更符合佛所说的唯一佛乘而方便析出三乘菩提的原理;符合佛所说的正知正见,能够通达修行的终极道路。

汉译版本

全译本

汉传译本中最完善的是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至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间,在东都弘福寺所翻译者,共一百卷。相传一百卷,由戒贤论师于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5],为玄奘大师一共讲授了三遍。玄奘大师跟他学习了三遍,讲了三次。第一次讲了十五个月,第二次讲了九个月,第三次无相关记载时间。

部分译本

在玄奘汉译之前,另有部分译本。

后代注释

  • 最胜子等诸菩萨造 玄奘大师译《瑜伽师地论释》
  • 玄奘门人窥基著《瑜伽师地论略纂》十六卷。
  • 玄奘门人新罗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四十八卷。
  • 近代欧阳竟无撰《瑜伽师地论叙》。
  • 近代韩清净撰《瑜伽论科句》和《瑜伽师地论披寻记》。
  • 近代太虚大师撰《瑜伽真实义品讲要》、《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
  • 近代罗时宪撰《瑜伽师地论纂释》四卷
  • 近代美国法云寺妙境法师释《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

现代考证

现代佛教研究者多认为《瑜伽师地论》来自论师的集体创作,各品成立的年代不一。其中“本地分”先完成,“摄抉择分”以下四分是后来逐渐增入[6]

参考文献

  1. 《大唐西域记》卷五:“无著菩萨,夜升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经论》、《中边分别论》等,昼为大众讲宣妙理。”
  2. 胜吕信静“瑜伽论の成立に关する私见”(《大崎学报》一二九、一~五○页)。
  3. 《成唯识论集解》卷3
  4. 《瑜伽师地论释》卷1
  5.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三
  6. 释如石. 现观庄严论一滴. 法鼓. 2002: 13–14. 

外部链接

参见

  • 近代韩清净居士注释《瑜伽师地论》的《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简称《披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