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谿市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台湾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蘭谿市
縣級市

聚利塔蘭蔭寺
舊稱兰谿
地名出處兰谿(蘭江
概覽
國家 中國
隸屬行政區浙江省金華市代管)
區劃類別縣級市
區劃代碼330781
建置時間咸亨五年(公元674年)
1985年7月
政府駐地浙江省蘭谿市蘭江街道府前路81號
現任市長王新鋒
鄉級行政區15
- 6
- 2
- 民族鄉1
- 街道6
方言吳語金衢片兰谿話
地理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10)56.05萬人[1]
GDP(2012)229.77億[2]人民幣
人均GDP34489[2]人民幣
其它
時區UTC+8北京時間
郵政編碼321100
電話區號+86 (0)579
車牌首號浙GB、浙GW
網站:蘭谿市人民政府網站
蘭谿市
繁體字 兰谿市
簡化字 兰溪市
字面意思蘭江

蘭谿市是中國浙江省下轄的一個縣級市,現由金華市代管。總面積為1310平方千米,占省域面積的1.3%。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為56.05萬人,戶籍人口為66.34萬人,戶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10.29萬人。

蘭谿市是浙江中西部重要的工業和旅遊城市,曾是浙江省國有企業最集中的縣級市,形成了以棉紡織造、化工醫藥、水泥建材以及冶煉、機械等傳統產業為主的老工業基地[3],人稱「小上海」[4]

蘭谿市有「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市」、「全國體育先進縣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市」、「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市」、「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先進縣市」、「中國蘭花之鄉」等稱號;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浙江省衛生城市和浙江省文明城市;1999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小康縣市;2005年被國家旅遊局正式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5]

歷史

兰谿的歷史從何時開始,沒有文字記載。但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兰谿就先後在永昌、溪西、香溪、馬澗、橫溪、殿山等地出土石斧、石鋤、石刀、石犁、石箭頭及印有原始圖紋的陶片、陶罐、陶缽等屬新石器時代中後期文化遺址之遺存的工具和器皿。這證明,早在七千多年前,就有祖先在兰谿這塊土地上生息。[6]

自夏至周,兰谿都在越地,春秋時屬國,戰國時屬國。秦實行郡縣制,兰谿地屬會稽郡烏傷縣

三國在此設三河戊

咸亨五年(674年)因江南水路航運發達而興起,建兰谿縣。

宋、元、明、清以來,兰谿一直是浙中水陸交通樞紐,屬工商貿易繁華之地。

元貞元年(1295年)升為兰谿州洪武三年三月(1370年)復為縣,隸金華府[7]

溪以蘭為名,兰谿方言常常稱其大溪,現稱蘭江。因兰谿有山有水遂以谿名。明朝唐龍曾在《蘭陰春馥》中寫道:「蘭花十里照春水,山鳥無聲香自幽」;

1987年,蘭花被定為蘭谿市花。[4]

民國三年(1914年)廢府設金華道,道尹居兰谿。1933年設兰谿為實驗縣,翌年又設兰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7年撤實驗縣復為普通縣,兰谿區改稱第四專區。

1949年5月6日兰谿解放。1949年11月劃城區置蘭谿市,翌年又撤市併入縣。1985年7月,兰谿撤縣設市(縣級)。[8]

蘭谿市圖集

行政區劃

蘭谿市下轄6個街道辦事處、7個、2個、1個民族鄉[9]

蘭江街道雲山街道永昌街道赤溪街道女埠街道上華街道游埠鎮諸葛鎮黃店鎮香溪鎮馬澗鎮梅江鎮橫溪鎮靈洞鄉水亭畲族鄉柏社鄉

蘭谿市人民政府駐地蘭江街道府前路81號

地理

兰谿城東的金華山
流經蘭谿市郊的衢江
兰谿地下長河

位置

蘭谿市位於浙江省中西部,地處錢塘江中游,金衢盆地北緣。東南鄰金華市金東區、婺城區,西南接龍游縣,西北毗連建德市,東北與浦江縣、義烏市交界。地理坐標為北緯29°5′20″至29°27′30″,東經119°13′30″至119°53′50″。東西長67.5千米,南北寬38.5千米,面積1310平方千米。[8]

地形地貌

地貌以丘陵盆地為主。境內有四支山脈,東北部為龍門山;東南為金華山,主峰大盤山,位於兰谿與金華市婺城區交界處,海拔1310米,為兰谿最高峰;西北為千里崗山支脈,最高峰尖塢山,位於與建德交界處,海拔977米;南部為仙霞嶺余脈。三塊丘陵:北部丘陵、南部丘陵和西部丘陵。兩個盆地:金衢盆地和墩頭盆地。一片平原:三江河谷平原。山地丘陵822平方千米,盆地平原403平方千米,水面85平方千米。2006年末耕地面積為436503畝,林地面積為68866公頃。[8][10]

市境土壤主要有紅壤、黃壤、岩性土、潮土和水稻土5個土類。[8]

蘭谿市(縣)(1981-2010年)
氣候圖表(說明
 
 
76
 
 
10
3
 
 
94
 
 
12
5
 
 
163
 
 
16
8
 
 
167
 
 
22
14
 
 
171
 
 
27
19
 
 
261
 
 
30
22
 
 
145
 
 
35
26
 
 
112
 
 
34
26
 
 
93
 
 
29
22
 
 
59
 
 
24
16
 
 
67
 
 
19
10
 
 
48
 
 
13
4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局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氣候

蘭谿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適中,無霜期長,夏季高溫,冬春寒潮,梅雨伏旱顯著。年平均氣溫17.6℃,夏季均溫30℃,冬季均溫6℃。年平均降水1476.5毫米,年日照總時數1766.2小時,年平均風速1.6米/秒,年平均蒸發量1388.6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6%,年平均無霜期264天。[8]

水文狀況

市內水系屬錢塘江水系,衢江金華江在市區交匯後稱為蘭江,三江在市境有13條一級支流,其中集雨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5條:游埠溪、赤溪、馬達溪、甘溪、梅溪,俗稱「五溪」。[8]建有東風芝堰城頭高潮等中型水庫5座,小(一)型水庫15座、小(二)水庫104座,山塘水庫1072座,總蓄水量1.7億立方米。[11]

由於地處谷地,城市常發洪水。雖然唐朝詩人戴叔倫創作的名篇《兰谿棹歌》有「兰谿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一說,顯得春汛較有一些詩意。但是,蘭江水系若發大洪水時,往往造成極大的生命、財產損失;特別在富春江水庫建成之後,由於受到頂托和保錢塘,往往災情更加嚴重。

1416年(永樂八年),在兰谿巡視的兰谿人邵玘作《永樂丙申洪水記》,稱當時的兰谿兩岸「一歲之間,罹三重之難」,死傷兩萬有餘。該其文並石雕在蘭江江心中洲上的中洲公園西側防洪大堤堤壁上,以垂永鑒、啟示後人。[12][13]

此外,1935年[14]、1955年[15][16]、1989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7年、1998年、2011年[17][18]、2017年[19]等均發生大規模洪水,造成巨大的財產、人員損失。

資源

水資源豐富,已建小水電站23座,總裝機8680千瓦。

礦產資源有石灰石、煤、瓷土、海螺石等非金屬礦床和銅、鐵等金屬礦床。

社會發展

經濟

兰谿世貿大飯店,原康恩貝廠址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周邊縣市輕裝上陣快速發展,兰谿卻陷入企業虧損、工人下崗的泥潭。

兰谿2007年全市實現GDP 126.6 億元;2015年,全市實現GDP 285.71 億元;自2012年至2015年,兰谿經濟持續低迷,GDP增速從12%迅速降至7.5%。

三大產業中工業比重較大,形成醫藥、紡織、冶金、建材、化工、印刷、食品等支柱行業。[11]

教育

蘭蔭職校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2.47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7.39萬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19.47萬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17.81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5.91萬人。

全市共有幼兒園199所,小學56所,初中23所,普通高中8所,職業高中7所,大學校區一所[注 1],電大1所,小學、初中入學率和鞏固率均達到100%。全市在校生、在園幼兒總計95049人。教職員工6199人,有省等級重點中學5所,有省示範性學校11所,省標準化學校48所,有省一類示範性幼兒園2所,省二類示範性幼兒園7所,省三類示範性幼兒園33所。

目前有特級教師3名,金華市名師和名校長各4名,蘭谿市名師20名,名校長4名。

工業

鐵路功塘站與遠處的浙能兰谿電廠

兰谿是浙江省最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現仍存留了大量工業企業,例如浙江華東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康恩貝鳳凰化工、浙江立馬雲山紡織有限公司等。

農業

赤溪小蘿蔔

兰谿特色農業發展較好,湧現了一批名優產品,其中有穆塢枇杷、下蔣塢楊梅、朱家大紅柿、蘭花等[4]

穆塢枇杷曾獲得省名牌產品、省著名商標、省農產品金獎,但近年來出現了部分偽品。[20]

兰谿小蘿蔔已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21]

兰谿被稱評為「中國楊梅之鄉」[22]、「中國蘭花之鄉」[23]

1987年,蘭花被定為蘭谿市花。1999年8月,蘭谿市決定在蘭陰山腳下新建「中國蘭花村」,首期工程占地面積133公頃,建有蘭苑、蘭花步行街、蘭文化作品館、蘭花史博物館和中華蘭花物種園等。[4]

人口

2007年末蘭谿市有戶籍人口65.82萬人,居民多數屬漢族,次為畲族,尚有人口很少的苗、回、蒙、滿、彝、藏、高山、布依、赫哲、達斡爾等族。其中男性人口為34.41萬,女性人口為31.41萬,人口密度為501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長率3.6‰。兰谿本地人外出打工、上大學、經商等比較多,而來兰谿打工的外地人相對較少,因此常住人口逐年減少。[1]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

  • 全市常住人口為56.05萬人。
  •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20.14萬戶,家庭戶人口為53.98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68人。
  •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8.50萬人,占50.84%;女性人口為27.55萬人,占49.1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3.41。
  •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8.19萬人,占14.60%;15-59歲人口為37.31萬人,占66.57%;60歲及以上人口為10.55萬人,占18.8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7.03萬人,占12.55%。
  •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2.47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7.39萬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19.47萬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17.81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5.91萬人。
  • 全市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0.83萬人 ,占總人口的37.16%;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5.22萬人,占總人口的62.84%。

風景名勝

南門
兰谿城牆

人文景觀

兰谿西北部有三大古村:諸葛八卦村長樂村芝堰村,其古建築群均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

此外,全市還有多個散在的古建築被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世德堂李漁壩郭氏節孝坊通洲橋仁山書院愛敬堂孫氏堂樓積慶堂西姜祠堂渡瀆餘慶堂章氏家廟生塘胡氏宗祠上族祠及嘉慶堂朱家紹德堂上唐承慶堂香山寺塔後龔永錫堂郎家葆滋堂山背吳氏宗祠祝宅祝氏宗祠

芥子園位於雲山街道蘭陰山麓,是1986年為紀念李漁而建的仿古園林建築,占地13000平方米。[25]

蘭谿市圖集

自然景觀

六洞山風景區位於蘭谿市東郊8公里處,系省級風景名勝區,為喀斯特地貌景區,有溶洞、地下暗河等景觀。[26]

白露山位於北部黃店鎮,為浙江省級風景名勝區「白露山—芝堰省級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頂峰海拔445米,山巔有初創於北宋皇祐年間的白露寺。[27]

歷代名人

兰谿擁有眾多歷史名流。東晉隱逸赤松子「僑仙」黃初平[28],五代詩僧貫休,宋朝名儒金履祥、詩人於石,元朝文學家柳貫、大學者吳師道,明朝大學士趙志皋、文學家藏書家胡應麟,明末清初大戲劇家李漁,現代辛亥革命志士蔣鹿珊、文學家及名記者曹聚仁、名媛趙綺霞等。此外還有舒元輿梅執禮范浚范鍾邵玘吳履姜璉章懋黃傅陸震唐龍徐用檢等知名人物是兰谿人。

交通

兰谿城因航運而興起。民國時期的調查數據顯示,兰谿在民國時期為浙江省內最大的交通樞紐。[29]

公路建設

蘭江大橋
聚仁路

兰谿的公路建設始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的金蘭線和蘭衢線。現有G60 杭金衢高速G60 滬昆高速)過西南游埠鎮設游埠互通,並在金華近兰谿界設置兰谿互通。

330國道由西北至東南斜貫全市; 351國道過境。 境內另有省道4條:21省道( 316省道龍游諸葛村)、45省道( 313省道金華-兰谿,分為金蘭東線、金蘭中線)、46省道( 315省道,兰谿-衢州)、47省道( 314省道,浦江—兰谿,現為351國道一部分)。[5][10]

市內已有的蘭江大橋,1972年7月動工,1975年3月竣工,同一年4月1日舉行通車儀式。橋名「蘭江大橋」系郭沫若手筆,是當年中國的十大工程之一。該橋梁工程於1978年獲中國科學大會獎。[30]

隨著 330國道的修築,蘭谿市修建了橫山大橋、黃湓大橋等一批交通主骨架工程。

G25 長深高速臨安-金華段目前正在兰谿境內修築[31],於2016年開工,工期4年[32]

314省道改建[33]351國道兰谿段的工程許可也已經獲得批准[34],預計能在「十三五」內完成。

鐵路建設

T7785次列車停靠在兰谿站

1932年3月建成中國鐵路總公司浙贛鐵路金(華)蘭(谿)支線,1956年11月開始修建兰谿-銅官鐵路,延伸到嶺後,與中國鐵路總公司金蘭支線合稱金嶺線,現稱中國鐵路總公司金千鐵路,大致與 330國道平行,但大部分區段已停止客運,僅保留貨運功能。而兰谿站則保有一趟前往杭州方向的T7785/7786次列車[注 2][5]

此外,金(華)建(德)城際鐵路、浙中城市群軌道交通之金蘭線也已經在規劃當中。[31]

城市公共運輸

煙溪村的公交車站

2020年,兰谿共有城市公交路線15條,城際公交路線5條,城鄉公交路線53條,鄉鎮區間公交路線33條。

水路航運

位於衢江金華江交匯處的兰谿港曾是浙中重要的交通樞紐,現依然為浙江省五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

蘭江航道全線達到五級航道標準,500噸船舶可以通達兰谿港。[5]

注釋

  1. 即浙江師範大學行知學院兰谿校區
  2. 原本通往上海,後延伸到經南京南通,現在縮線到杭州

參考文獻

  1. 1.0 1.1 兰溪市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 [2013-11-23]. 
  2. 2.0 2.1 2012年兰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11-24]. 
  3. 新常态下的浙江兰溪:科技创新助传统产业振翅腾飞-中新网. 中國新聞網. 
  4. 4.0 4.1 4.2 4.3 兰溪概况. 兰谿檔案信息網. 2011-11-16 [2017-07-09]. 
  5. 5.0 5.1 5.2 5.3 城市建設 . 蘭谿市人民政府網站.
  6. [1] .兰谿至今究竟有多少年歷史.
  7. 《明史/卷44·地理志》:

    兰谿府西。元兰谿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爲县。东有铜山,旧产铜。西南有兰溪,即瀫溪也,亦曰大溪,一自衢州之衢港,一自金华之婺港,会于西南兰陰山下,北入严州界。西北有平渡巡检司。北有灵泉乡、龙巖乡二巡检司,废。

  8. 8.0 8.1 8.2 8.3 8.4 8.5 自然地理 . 蘭谿市人民政府網站.
  9. 國家統計局. 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北京: 國家統計局. 2023. 
  10. 10.0 10.1 浙江省地图册. 星球地圖出版社. 2006. ISBN 7-80212-093-4. 
  11. 11.0 11.1 經濟發展 . 蘭谿市人民政府網站.
  12. 明朝御史邵玘:古代的“中央巡视组”组长. 浙江在線. [2017-07-09]. 
  13. 萬曆《兰谿縣誌》載:「五月水災甫息,夏仍旱,七月十五又發生洪水,高超前八尺。」(根據洪水痕跡,華東水文站測得當時洪峰水位吳淞高程37.12米)
    萬曆《浙江通志》《金華府志》也載:「明永樂十四年五月大水淹溺人畜田廬無算。六月大旱,七月及八月又大水,壞城垣。」
  14. 1935年7月4日,《申報》:「杭州通信:浙省此次霪雨兼旬,錢江水勢大漲,上游各縣,山嶺重疊,洪水暴漲。沿江沿溪各處田稻房屋,均遭淹沒,人畜隨水漂流,災民流離失所,死亡者已達數百人,損失巨大。特紛紛電省請辦急振,籌劃善後。省振務會決派員分赴各縣調查受災真相,以便設法救濟。省府連日接各縣長電告災情者,日必數起。茲將各地災況,略志如次。兰谿梅雨兼旬,蘭江水勢猛漲,溪水泛濫,中洲馬公嘴溪西等處,盡成澤國。田禾淹沒,居民搶登樓屋,房屋被水沖毀隨巨浪而去者達數十間,屍身漂流過境者日必十數。水高五丈,已侵入城門、水門、西門、北門、南門,商市完全停頓……」
  15. 王恩貺. 从老照片看兰溪洪水. 金華新聞網. 《金華日報》社: 四版. 2016-08-05 [2017-07-09]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16. 《蘭谿市志》載,1955年6月21日蘭江水位35.35米,全縣285個村、24818戶、99373人受災。
  17. 兰溪防汛工作进入临战状态. 蘭谿市人民政府. 僅2011年就發生了「6·16」、「6·20」兩次特大洪水,給兰谿帶來了嚴重損失。 [永久失效連結]
  18. 兰溪面临56年来最大洪水考验 官兵守一夜战两次洪峰_中国广播网. 中國廣播網.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19. 浙江兰溪洪水退却 卫生疾控部门开始防疫消杀工作. 中國廣播網.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2017-06-27 [2017-07-09]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20. 王瑩. 穆坞枇杷品牌保护面临“四难”. 蘭谿市人民政府. [2017-07-09]. [永久失效連結]
  21. 兰溪小萝卜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蘭谿市人民政府. [永久失效連結]
  22. 我市被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 兰谿檔案信息網. [2017-07-08]. 
  23. 区域概况. 浙江兰谿統計信息網. [2017-07-08]. 
  2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Ⅱ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24. ISBN 7-5010-1525-2. 
  25. 芥子園 . 兰谿地名網.
  26. 六洞山(地下長河) . 兰谿地名網.
  27. 白露山 . 兰谿地名網.
  28. 兰谿地名網. 黄大仙故里. 蘭谿市地名辦. [2017-07-04]. 
  29. Lanxi | TravelZhejiang. TravelZhejiang. [2017-07-05] (美國英語). 
  30. 兰溪兰江桥_中国路桥_中国桥梁网. 中國路橋. [永久失效連結]
  31. 31.0 31.1 蘭谿市人民政府. 兰溪市政府召开第八次常务会议 -- 传达学习暨军民调研工业实体经济时的讲话精神. 蘭谿市人民政府. [2017-07-04]. 
  32. [浙江]临金高速公路开工仪式在兰溪顺利举行(图)-浙江-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交通運輸部. [永久失效連結]
  33. 咨询351国道走向. 金華晚報. [永久失效連結]
  34. 351国道兰溪马涧至建德大慈岩段公路通过“工可”评审. 浙江在線. [2017-07-0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