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讀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音讀(日語:音読みおんよみ On'yomi),是日語漢字的一種發音方式,是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相對的,若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彙的讀音,則稱為訓讀

同樣有使用漢字的韩国越南、部分中國方言及少數民族(如)語言也有類似音讀的漢字發音方式。

越南,被叫做漢越音的漢字發音方式正與日語的「漢音」對應。

日語音讀

日語的漢字音讀(音読み),又稱「日本漢字音」,依其傳入時間和地點的不同分為以下數種:

  • 古音:早於吳音傳入日本的漢字音。源於中國上古音
  • 吳音:早在西元5世紀、6世紀輾轉而入的字音,多使用於佛教用語與律令用語。通說吳音是從南方六朝或經由朝鮮半島輾轉而入,但缺乏史料證實。「吳」是本來學漢音的留學生叫的蔑稱。
  • 漢音:於西元7世紀左右,日本始派出遣唐使自大唐所習得之字音,多使用於儒學。近代又用於大量創造新辭彙(和製漢語)。對當代日語影響最為深遠。
    • 新漢音:漢音的最晚層,約在唐末期傳入日本。
  • 唐音:指以後才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以南方口音為基準。
    • 宋音:指鎌倉時代(南宋至元初)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包含於廣義的「唐音」。

此外,傳入日本後發生變異,不合於以上任一種的讀音稱為慣用音

日語音讀多數保留了古漢語入聲。特別的是,古漢語的入聲塞音韻尾 [-t]、[-k] ,在日語當中已獨立自成一個音節,造成這些入聲字的音讀擁有兩個音節。而[-p]則化為長音

漢字 吳音 漢音 唐音

(wa)
くゎ
(kwa)

(wo)
ぐゑ
(gwe)
ぐゎい
(gwai)
うい
(ui)

(si)

(si)

(su)
かく
(kaku)
きゃく
(kyaku)
きゃ
(kya)
なん
(nan)
だん
(dan)
のん
(non)
ぎゃう
(gyau)
かう
(kau)
あん
(an)
きゃう
(kyau)
けい
(kei)
きん
(kin)
みゃう
(myau)
めい
(mei)
みん
(min)

同一詞中音讀與訓讀同時出現的,前訓讀後音讀者稱為湯桶讀法,反之稱為重箱讀法

最早討論吳音、漢音、唐音傳入日本的歷史過程的是本居宣長(1730-1801年),著有《漢字三音考》(《本居宣長全集5》,築摩書房)。

韩国漢字音

現代韩国漢字音原則上一字一音,沒有時代區別,也保留了中古漢語的諸多特徵,如齊全的入聲韻尾(但-t轉為-l)等。

參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