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語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滿語
ᠮᠠᠨᠵᡠ
ᡤᡳᠰᡠᠨ

manju gisun
母語國家和地區 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承德新疆
母語使用人數約60人(2012年[1]
語系
滿-通古斯語系
  • 南通古斯語族
    • 滿語支
      • 滿語
文字滿文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 清朝(歷史上)
管理機構清朝學部(歷史上)
語言代碼
ISO 639-2mnc
ISO 639-3mnc
瀕危程度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瀕危語言[2]
極度危險UNESCO

滿語滿語ᠮᠠᠨᠵᡠ
ᡤᡳᠰᡠᠨ
穆麟德Manju Gisun),又稱滿洲語,是滿族的民族語言,屬滿-通古斯語系的南通古斯語族滿語支(西南通古斯語支),是一種主賓謂結構粘着語

滿語是滿族的民族語,清朝滿語被稱為清語、國語,具有官方語言的地位[3],因而留下了數量龐大的滿文文獻。早期的清朝文書全部使用滿文書寫,入關前後以使用滿漢雙文為主,因為與其他民族交流頻繁,滿語中有大量蒙古語漢語的借詞,同時也有一部分詞彙借入其他語言[4]

從清初到清末, 在漢文化的強勢衝擊下,至清末民初,大量滿族人只會說漢語官話了,滿語則逐漸式微。其後,大部分滿族人與漢族通婚,不再認識滿語,基本已經改說漢語官話了。今日滿語的母語使用者總數在五十人左右,大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裕縣友誼達斡爾族滿族柯爾克孜族鄉三家子村。滿文在中國國內目前多用於學術和表演用途,因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瀕危語言中危險級別最高的極度危險語言之一。

滿語源流

滿語中「滿語」(ᠮᠠᠨᠵᡠ
ᡤᡳᠰᡠᠨ
manju gisun)的寫法。

女真人通過不斷地與周邊各民族融合,最終在十七世紀形成一個新的民族——滿族,滿語也隨之從女真語演化而來。[5]

滿語屬滿-通古斯語系南通古斯語族滿語支。學者一般認為滿-通古斯語族共有12種語言,主要分佈在中國、俄羅斯遠東地區和蒙古國。中國境內的滿-通古斯語言有滿語、錫伯語赫哲語鄂溫克語鄂倫春語女真語(已消失),俄羅斯境內有埃文語埃文基語涅吉達爾語奧羅奇語烏德蓋語那乃語烏爾奇語鄂羅克語

在清朝的時候,滿語亦稱「清語」、「國語」,輔音有25個,其中3個只用於拼寫漢語借詞。元音有6個,無長短之分,有複元音。有元音和諧律,但不很嚴整,有語音同化現象。具有粘着語的特點。基本語序為主語在前,賓語居中,謂語在後。虛詞較豐富,可靈活表達語法意義。名詞有,指人名詞有的變化。動詞有(注意:不同於時態)、、形動和副動等形態變化

滿語源於金代女真語,但滿語並不等於女真語,兩者關係有如中古英語和近代英語間的關係[6][7][8]

歷史

北京紫禁城乾清門上的漢-滿兩種文字的牌匾(左為漢文,右為滿語ᡴᡳᠶᠠᠨ
ᠴᡳᠩ
ᠮᡝᠨ
穆麟德kiyan cing men
印章上以滿文楷體寫着
ᡧᠠᠨᠶᠠᠨ
ᠠᠯᡳᠨ
ᠰᠠᡥᠠᠯᡳᠶᠠᠨ
ᠮᡠᡴᡝ
ᠰᡝᡴᡳᠶᡝᠨ
ᡤᠣᡵᠣ
ᡝᠶᡝᠨ
ᡤᠣᠯᠮᡳᠨ
(šanyan alin sahaliyan muke sekiyen goro eyen golmin)」(漢譯:白山黑水,源遠流長)

滿族由海西女真建州女真、蒙古、漢等諸多民族融合而成[9]

女真族到努爾哈赤時,女真文使用幾近消失,大多數女真人講女真語,寫蒙古文,也有少部份人使用漢文。但這造成了軍民識字率極低,十分不利於政令的通行,戰時常貽誤戰機,遠遠滿足不了女真社會發展的需要。

據《滿洲實錄》,1599年努爾哈赤額爾德尼噶蓋兩人將蒙古文字借來創製滿文。雖然兩位顧問有反對,努爾哈赤仍然繼續把蒙古文改為無圈點文字(滿語ᡨᠣᠩᡴᡳ
ᡶᡠᡴᠠ
ᠠᡴᡡ
ᡥᡝᡵᡤᡝᠨ
穆麟德tongki fuka akū hergen),也稱老滿文(或稱為舊滿文)。這種新文字通行於當時的建州女真,為後金的建立及滿族的形成有深遠的影響。後來達海更增補了十二個字頭,並於老滿文字旁邊加以圈點,使滿文更加完善,這種新文字被稱為「新滿文」(或稱為圈點滿文滿語ᡨᠣᠩᡴᡳ
ᡶᡠᡴᠠ
ᠰᡳᠨᡩᠠᡥᠠ
ᡥᡝᡵᡤᡝᠨ
轉寫tongki fuka sindaha hergen),並通行於後金。

清朝前中期大多用滿文發佈詔、誥等,成為奏報、公文、教學、翻譯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文字。乾隆朝以前滿文奏摺繁多,遠超過單獨的漢語奏摺。其中順治朝及以前多單獨的滿文奏摺;康熙雍正兩朝漢字滿字夾雜類奏摺居多,單獨滿文或單獨漢文均很少。[10]

康熙末年,部分地區滿族已開始掌握漢語文,滿語文已不是旗人交流時的唯一語言;乾隆初期,滿語在全國範圍內開始瀕危。[11]乾隆四十年(1775年),滿族高官果爾敏已經聽不懂乾隆帝的滿語,而此人來自東北盛京盛京將軍琳寧寫給乾隆帝的奏摺中也是漢語。[12]

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後,使用滿語的人數有四萬餘人;其中除滿族外,錫伯族達斡爾族等民族也使用滿語。

滿語在歷史發展中,主要分為四個方言,包括寧古塔一帶的東音,盛京、吉林一帶的南音,北京的西音及黑龍江流域的北音。目前留存在黑龍江齊齊哈爾市三家子村和黑河市大五家子村的滿語,分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Manchu(Nonni)和Manchu(Amur),這兩者都是寧古塔一帶的東音的延續。

研究現狀

中國大陸

滿語消亡史

2011年由長春市民委舉辦的頒金節滿語活動

由於與漢族長期的雜居生活,乾隆中後期旗人多過渡到 「幼習漢語,後學清語」的雙語階段;同治朝以降,滿語已經嚴重瀕危,此時的旗人多放棄自己的母語而轉用漢語文。[11]在漢俗和漢語長達二百餘年的浸染下,滿人先天習得滿語的口語環境已不復存在,只能在後天依賴所謂「清書」,即各類滿語書面語文獻來學習滿語,例如《清書指南》與《字法舉一歌》。[13]

此後滿語逐漸消亡,只在黑龍江的滿族、達斡爾族和新疆伊犁部分地區的錫伯族等少數民族中被少量使用[14];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滿文專業人才已經十分罕見[15]。由於漢族移民大量遷入滿族聚居區、中國大力推廣通用語、歷史上對當地說滿語者曾存在歧視等因素,截至2002年,只有黑龍江省富裕縣三家子滿族村黑河地區少數滿族村屯的部分滿族老人在使用滿語;中青年以下的滿族人,在社會裏的交流語言完全是漢語。[16] 截至2014年,遼寧省能用滿語交流的僅有9人,6位專家因年事已高退出學界,還有3位近50歲的專家,滿學研究高端人才極度缺乏;且學習滿語的學生畢業後少有從事與滿語相關的工作的。[17]

滿語文保護工作

1954年,為妥善保管和合理利用清朝留存的數量巨大的滿文檔案,在范文瀾、愛新覺羅·載濤等人的建議下,周恩來責成中國科學院率先啟動滿文專業人才培養工作。[14]

2005年10月1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滿-通古斯語言研究會(學生社團)註冊成立,同年10月23日第一期義務教育滿語初級班在哈爾濱工程大學開課。同年11月黑龍江大學滿語所趙阿平教授應邀來校作關於滿語言現狀的學術講座。2006年4月9日,第二期義務教育滿語初級班開課。

2006年5月15日,東北農業大學滿語愛好者協會(學生社團)註冊成立。5月27日,開設義務教育滿語初級班第一期。

2008年6月,哈爾濱市阿城區的哈爾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將滿語專業列入招生範圍,成為全國唯一在高職院校開設滿語中專專業的學院,首期計劃招生30人。[18]

2009年4月,有媒體報道哈爾濱市香坊區莫力街村小學校在開辦滿語課兩年後,面臨生源不足的情況。[19]

2010年6月,東北師範大學開設滿文書法協會,協會會員人數70人,東北師範大學滿文學習班人數32人,同年九月吉林建築工程學院開設滿語班,學生20人,吉林大學學生自發組織滿語班擁有學生80餘人,此外長春市民間與吉林省社科院開設滿語班與滿文讀書會。

2011年6月,截止到目前中國大陸滿語使用人數保守估算2000餘人(不包括錫伯族),其中僅吉林省長春與白山二地就有200餘人通曉滿文。在學習人數已無法估計[20]

2011年2月,吉林省白山市滿族學堂進行了為期十八天的滿語特訓,為吉林省和遼寧省各個滿族自治地方提供了大量的滿語師資力量。此後每個寒暑假開設特訓班。

2012年9月,滿族在線網站會員在吉林省延吉市開辦公益滿語班[21]

2012年9月,滿族在線網站會員在天津市開辦公益滿語班。截止到目前,中國大陸北京、瀋陽、長春、哈爾濱、天津、西安、成都等地均有固定開課的滿語學習班。學員人數眾多。[22]

2012年12月,在北京市索倫珠滿語文培訓中心的協助下,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內以學生社團為依託開辦滿語課程。同年年末人大附中滿文社成立後,撫順一中北大附中等中學也興起相關社團、選修課[23]

隨着技術發展,滿語保護的相關新技術嘗試亦已出現並取得一些成果。2018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外部技術公司合作研發了滿文檔案圖像識別軟件和滿文輸入法,手寫楷書體滿文識別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後通過這個軟件建立了十三萬八千件滿文硃批奏摺全文檢索數據庫,並於2018年12月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局域網利用平台上向社會開放利用。[24]一些學者和科研機構也對滿語的數碼化保護、語言複製等方面展開了探索。[25]黑龍江省寧安市的滿語老師譚珊珊亦在通過線上線下教學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滿語。[26]

錫伯語

錫伯語被認為是滿語的方言,一些錫伯族老人稱在1947年之前錫伯族使用的語言和文字名稱是「Manju Gisun , Manju Hergen(即滿語、滿文)」。[27]目前生活在新疆的錫伯族人仍舊在進行錫伯文(從滿文改進而來)的教育,並出版有錫伯文的報刊《察布查爾報》。

台灣地區

台灣滿族後裔多為清政府時期遷居的滿族人後裔,或隨國民黨逃至台灣的用滿語的精英的後裔;目前幾無使用滿語。

1956年,台灣大學歷史學系聘請原籍新疆察布查爾的孔古爾·廣祿為滿文教授,並建立由其親自主持的滿文研究室,培養出了李學智、陳捷先、莊吉發等滿語文學者,並逐步發展成為台灣 地區的滿語文人才培養搖籃,其學術體系訓練出來的學生是台灣滿語文教學和滿文檔案整理的骨幹力量;現在,台灣的滿語文教育目前主要還是依靠為數不多的掌握滿語文的學者兼職傳授。[14]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台灣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兼任教授莊吉發在台灣政治大學、台灣大學開設了滿語課程,亦出版多本滿語書籍。2004年開始,台灣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甘德星教授也有開設滿語教學課程。2005年1月,台灣文史哲出版社重版《清文指要》一書,由張華克校注。台北故宮博物院設有「滿文經典研讀班」,目前由台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林士鉉開授。錫伯族後裔廣定遠亦在大力推動台灣地區的滿語教學及成立滿族協會。[28]

日本

日本是中國海外收藏滿語文史料最豐富的國家之一。[29]最早在德川幕府時代,日本人便知曉「滿語」是當時清朝的官方語言,也有人因清朝時在中國經商學習滿文;1905年日俄戰爭日軍佔領瀋陽後,開始有意收集中國的滿文史料,如日本記者、清史專家內藤湖南對《滿文老檔》及《五體清文鑒》進行了拍照。日本人收集滿文文獻主要是以大學和學術機關為主,事實上也只局限於少數機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和戰況惡化的1941年前後,相關收集工作就已基本停止。[30]

滿語研究的日文著作成果目前約百餘種,包含滿語辭典、整理編目類和語法研究類著作;日本滿語語言學研究,多集中於語言本體理論研究和文獻整理應用研究。[31]

韓國

20世紀50年代,韓國學者普遍認為,滿語和韓語存在多個層面的相關性,且韓國境內有滿語資料留存,故韓國部分學者開始對滿語進行研究。早期韓國滿語研究中,歷史語言學研究是最為重要的議題;2010年前後,韓國滿語研究在量和質上均得到較高的提升,研究重點完成從歷史語言學、文字學向句法學的轉向。韓國滿語研究已成為國際滿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力量。[32]

語音

滿語有6個元音音位,19個輔音音位。元音分陽、陰、中三性,同性元音互相和諧,輔音也有和諧現象,但元音和諧不嚴格。滿文字母在詞頭、詞中、詞尾和單獨書寫時的書寫方式不同。

輔音

下表是各輔音的穆麟德轉寫太清轉寫)和國際音標

唇音 齒齦音 舌葉音/硬齶音 軟顎音小舌音
鼻音 m /m/ n /n/ ng /ŋ/
塞音
塞擦音
送氣清音 p /pʰ/ t /tʰ/ c (q) /ʧʰ/ k /kʰ, qʰ/
不送氣清音 b /p/ d /t/ j /ʧ/ g /k, q/
擦音 f /f/ s /s/ š (x) /ʃ/ h /x, χ/
顫音 r /r/
近音 w /w/ l /l/ y /j/

其中軟齶音和小舌音在本族語中不對立(/kʰ, k, x/和e、i、u相拼,/qʰ, q, χ/和a、o、ū (v) 相拼),但在外來語中可以對立(/kʰ, k, x/可以和a、o、ū (v)相拼,轉寫作k῾ (kʼ), g῾ (gʼ), h῾ (hʼ))。另有三個外來語輔音:ts῾ (c)/ʦʰ/、dz (z) /ʦ/和ž (rʼ) /ʒ/

元音

i /i/ u /u/
e /ɤ/ ū (v) /ʊ/
a /ɑ/ o /ɔ/

a、o、ū (v)是陽性元音,e是陰性元音,i和u是中性元音。

滿語中存在元音和諧現象,即詞幹元音決定詞綴元音,詞幹以a、e、o結尾,則詞綴也以相同元音結尾,例如sula-ha,mute-he;詞幹以i、u結尾,詞綴多為e,如bi-he,ku-he等。

音節結構

滿語和開音節語言接近。元音及「n」輔音作詞尾收音的詞彙占絕大多數,和日語近似。滿語部份詞以複輔音分隔元音,例如abka(ᠠᠪᡴᠠ, 天空),ilha(ᡳᠯᡥᠠ,花);其餘大部份詞則以單輔音分隔元音。這種開音節語言的特質,在作為書面語的通古斯語族南部方言中是確定無疑的,在其他方言中未必盡然。在滿語書面語產生以後,滿語向開音節語言的趨勢遂漸明顯,例如abka(雨)和abtara-mbi(暄鬧)在書寫時多簡化成aga及atara-mbi。[來源請求]

滿語最初以建州女真方言為規範語,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吸收了其他女真部落及錫伯等族的語言後,滿語在北京發生音變,產生新方言,稱為「京音」。其特點包括動詞詞尾-mbi的b不發音,ci (qi)、ji的元音發音極輕,ong、oi讀成eng、ei等。但是滿語的口語與書面語一致,發生音變之後,書面語也隨之發生改變。

文字

滿語使用滿文。滿文源於傳統蒙古文,而傳統蒙古文可追溯至回鶻文。滿文是一種豎寫的文字,每列從左到右排列;在書寫中有楷體、行體、篆體等字體;奏摺一般用楷體,檔案有使用行體的,印章一般用篆體。滿文轉寫有多種方式,如穆麟德轉寫、太清轉寫等。滿語的祖先女真語使用源於契丹文的女真文,契丹文則源於漢文。女真文與滿文來源不同。

文法

滿語詞彙包括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數詞、後置詞、連詞、擬聲詞、擬態詞、感嘆詞、助詞。名詞和代詞有格和數的變化。數詞分為基數詞和序數詞。形容詞有程度和級的變化。動詞有時態和格、式的變化,分現在時、過去時、將來時,主動態、被動態、使役態,陳述式、祈使式、條件式等。滿語名詞中從其他語言借用詞彙的現象比較明顯。

滿語主從複句比較發達,語法與漢語區別很大,但與阿爾泰語系各語言較為接近。

滿語受其他語言的影響

在滿語影響漢語的同時,滿語亦吸納了不少漢語詞彙及發音。例如非圓唇母音y/yʼ,例子有sy/syʼ(ᠰᡟ, 佛寺)、Sycuwan/Syʼquwan(ᠰᡟᠴᡠᠸᠠᠨ,四川);漢語塞擦音,例子有dzengse/zengse(橙)、tsun/cun(ᡮᡟᡠᠨ, 寸)。除了漢語借詞外,滿語亦有其他語言的借詞,例如蒙古語。例子有morin(ᠮᠣᡵᡳᠨ, 馬)和temen(ᡨᡝᠮᡝᠨ, 駱駝),突厥語(阿爾薩蘭)[來源請求]

滿語常用詞

(以下均採用穆麟德轉寫/太清轉寫)

  • ᠵᡝ(je,嗻):是,遵命(部下對上司的應答聲);
  • ᠸᠠᡴᠠ(waka):非,不是;
  • ᠠᡴᡡ(akū/akv):沒有;
  • ᠵᠠ(ja,喳):易,簡單;
  • ᠰᠠᡳ᠌ᠨ(sain):好;
  • ᠪᠠᠯᠠᡳ(balai):放肆;
  • ᠴᠠᡥᡡ(cahū/qahv):潑婦;
  • ᡥᡝᡥᡝᡵᡝᡴᡠ(hehereku):娘娘腔;
  • (saksaha damin):上半身黑,下半身白,出生約一至二年的鵰,又名「接白鵰」;亦為清代畫家郎世寧所繪之畫「雪點鵰」之正確解釋;
  • ᠣᠮᠪᡳ(ombi):可以;
  • ᡥᠠᠯᡩ᠋ᠠᠪᠠ(haldaba):逢迎,諂媚;

人稱

  • ᠪᡳ(bi):我;
  • ᠮᡠᠰᡝ(muse):咱們;
  • ᠠᠮᠠ(ama):父親;
  • ᠮᠠᡶᠠ(mafa):老爺、爺爺;祖先;
  • ᠮᠠᠮᠠ(mama):祖母、祖母輩;老年婦人
  • ᡥᠠᡥᠠ(haha):男人;
  • ᡥᡝᡥᡝ(hehe):女人;
  • ᡩᠣᡩ᠋ᠣ(dodo):胎兒;
  • ᡥᠠᠯᠠ(hala):姓氏;
  • ᡶ᠋ᡠᠵᡳᠨ(fujin):福晉,夫人。
  • ᠠᡥᠠ(aha):奴隸、奴才;

數字

  • ᡳᠯᠠᠨ(ilan):三(數字);
  • ᠨᠠᡩ᠋ᠠᠨᠵᡠ(nadanju):數字七十,用作人名常寫作那丹珠,類似的數字名有札昆珠(ᠵᠠᡴᡡᠨᠵᡠ, jakūnju/jakvnju,八十)、烏雲珠(ᡠᠶᡠᠨᠵᡠ , uyunju,九十)。

動物名

  • ᠠᡵᠰᠠᠯᠠᠨ(arsalan):獅子;
  • ᡨ᠋ᠠᠰᡥᠠ(tasha):老虎;
  • ᡳᡥᠠᠨ(ihan):牛;
  • ᡤᡡᠯᠮᠠᡥᡡᠨ(gūlmahūn/gvlmahvn[33]):兔;
  • ᠮᡠᡩᡠ᠋ᡵᡳ(muduri):龍;
  • ᠮᠣᡵᡳᠨ(morin):馬;
  • ᠪᠣᠨᡳᠣ(bonio/boniu):猴;

滿語地名

遼寧、黑龍江和吉林的諸多地名也是由滿語的漢語音譯而來。

俄羅斯遠東地區也有一些地名源自滿語。

參考文獻

  1. Manchu. ethnologue. [2012-07-21]. 
  2. UNESCO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UNESCO
  3. 《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上諭〉:「若我愛新覺羅姓之祭神,則自大內以至王公之家,皆以祝辭為重。但昔時司祝之人俱生於本處,幼習國語,凡祭神祭天背鐙獻神報祭求福,及以麫豬祭天去祟祭田苗神祭馬神,無不斟酌事體,編為吉祥之語以禱祝之。厥後司祝者,國語俱由學而能,互相授受,扵贊祝之原字原音,漸致淆舛。」
  4. 哈斯巴特爾. 蒙古语和满洲语研究(蒙古文). 呼和浩特: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1991. 
  5. 和任何其他語言一樣,滿語在其形成過程中受到蒙古語漢語等其他民族語言的影響。
  6. https://www.sohu.com/a/222264863_115482 金代女真語文與現代滿語文的比較
  7. 哈斯巴特爾,《女真語與滿語的關係》,《滿語研究》2008年2期
  8. 愛新覺羅·烏拉熙春,《從名詞複數後綴、格後綴的異同看滿洲語與女真語的關係》,《滿語研究》 2006年2期
  9. 「清朝東北滿族「國語騎射」的保存與衰微」梁志忠 ,滿語消失的最後一瞬《南方週末》2007年7月25日
  10. 行政院新聞局局版台業字〇七七五號 莊吉發 雍正朝滿漢合璧奏摺校注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4年十月初版
  11. 11.0 11.1 王敵非. 清代满语濒危历程考——以小学·字书类文献编撰为例. 滿族研究. 2020, (01): 71-74 [2024-04-30] –透過CNKI. 
  12. 满语消失的最后一瞬. 中國網. [2007年] (簡體中文). 
  13. 清代满语语法观念的产生与表述——以《清书指南》《字法举一歌》为例. 滿族研究. 2023, (01): 67-76 [2024-04-29] –透過CNKI. 
  14. 14.0 14.1 14.2 朱賢文; 解建秀; 趙經緯. 我国满语文人才培养历程述略. 滿族研究. 2020, (1): 84-89 [2024-04-29] –透過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 
  15. 彭珊珊. 满文档案四十年:从满文干部培训班到满文图像识别系统. 澎湃新聞. 2018-11-06 [2024-04-29]. 
  16. 朝克; 趙阿平. 中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满语现存情况调查报告. 滿語研究. 2002, (02): 45-49 [2024-04-29] –透過CNKI. 
  17. 学生的尴尬现状. 華商晨報. 2014-07-19 [2024-04-29] –透過鳳凰網. 
  18. 全国首开满语中专专业. [2008-06-07]. 
  19. 如何拯救滿語這一民族文化瑰寶?[永久失效連結]
  20. 大公報:搶救滿語振興滿族文化
  21. 金標的十年「滿語夢」
  22. 拯救瀕危滿語 滿族中學欲開校本課
  23. 人民大學滿語培訓班重新開課 缺教室是最大難題
  24. 彭珊珊. 绝学传薪︱吴元丰谈满语、满文档案与清史研究(下). www.thepaper.cn. 2019-01-27 [2024-04-29]. 
  25. 王娣. 人工智能抢救濒危满语的研究与探索. 邊疆經濟與文化. 2022, (11): 49-53 [2024-04-30] –透過CNKI. 
  26. 成風化人. “不让满语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戛然而止”——叶赫那拉氏后人、满语网红老师谭珊珊教满语. 新華每日電訊. 2020-01-03 [2024-04-29]. 
  27. 何榮偉. 锡伯语之于满语学习. 蘭台世界. 2017, (02): 17-19. 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2.03 –透過CNKI. 
  28. 甘德星. 语言与族群性:广定远锡伯/满洲认同的研究 (PDF). 《西域文史》第十三輯 –透過北京大學. 
  29. 賈越. 日本东洋文库藏满文语言学史料概述. 黑龍江民族叢刊. 2018, (04): 184-188 [2024-04-29] –透過CNKI. 
  30. 中見立夫. 日本现存蒙文、满文古旧文献的收集历史及其特点. 首屆中國少數民族古籍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0-10-20: 186-194 [2024-04-29] –透過CNKI. 
  31. 賈越. 日本满语研究成果评述(1919—2019). 滿語研究. 2020, (01): 35-39 [2024-04-29] –透過CNKI. 
  32. 唐千航. 韩国满语研究近况及发展趋势分析. 滿語研究. 2023, (02): 25-30 [2024-04-29] –透過CNKI. 
  33. 《御製增訂清文鑑》
  34. 走进法库>>自然概况. 法庫縣人民政府. 2016-03-19 [2017-11-16].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