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漢字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常用漢字
假名じょうようかんじ
平文式羅馬字Jōyō kanji

常用漢字日本文部科學省文化審議會國語分科會公佈的現代日語漢字標準,是「法令、公文、報紙、雜誌、廣播等一般日常社會生活中,書寫、表記現代國語的場合下的漢字使用的依據」[1]。現行的《常用漢字表》於2010年(平成22年)11月30日以平成22年內閣告示第2號發佈,共2136字、4388音訓,構成了現代日本所使用的漢字的基礎。

與已廢止的《當用漢字表》不同,《常用漢字表》的目的是規範而非限制漢字使用,不具有強制力。在常用漢字之外亦有可用於人名的人名用漢字

歷史

1981年制定時

1946年(昭和21年),國語審議會公佈《當用漢字表》1850字,作為廢除漢字的過渡。1981年(昭和56年)10月1日,昭和56年內閣告示第1號發佈《常用漢字表》,《當用漢字表》同時廢止。

《常用漢字表》共收1945字、4087音訓(2187+1900),在當用漢字的基礎上新增了95個漢字。以下是常用漢字與當用漢字的差異:

追加漢字(95字)
猿 凹 渦 靴 稼 拐 涯 垣 殻 潟 喝 褐 缶 頑 挟 矯 襟 隅 渓 蛍 嫌 洪 溝 昆 崎 皿 桟 傘 肢 遮 蛇 酌 汁 塾 尚 宵 縄 壌 唇 甚 据 杉 斉 逝 仙 栓 挿 曹 槽 藻 駄 濯 棚 挑 眺 釣 塚 漬 亭 偵 泥 搭 棟 洞 凸 屯 把 覇 漠 肌 鉢 披 扉 猫 頻 瓶 雰 塀 泡 俸 褒 朴 僕 堀 磨 抹 岬 妄 厄 癒 悠 羅 竜 戻 枠
字體變更(1字)
燈→灯
追加音訓(8音訓)
栄(はえる)、危(あやぶむ)、憩(いこう)、香(かおる)、愁(うれえる)、謡(うたう)、露(ロウ)、和(オ)
刪除音訓(2訓)
膚(はだ)、盲(めくら)
附表追加(4詞)
叔父・伯父(おじ)、叔母・伯母(おば)、桟敷(さじき)、凸凹(でこぼこ)

2010年改定

日本文化審議會於2010年6月7日發佈《改定常用漢字表》(2136字、4388音訓[2352+2036]),同年2010年11月30日追加196個新的常用漢字,並刪除5個漢字,合計共2136字,以平成22年內閣告示第2號《常用漢字表》發佈,同時昭和56年內閣告示第1號的舊《常用漢字表》(1945字、4087音訓[2187音+1900訓])宣佈廢除。

為了漢字字形穩定、標準化,避免表外漢字一收入常用漢字就要類推簡化為新字體的情況,新常用漢字大多採用了康熙字典體(舊字體)。

電腦的普及是增加常用漢字的原因之一,電腦和手機等信息工具的普及使複雜漢字變得易於使用[2]

追加漢字(196字)
挨 曖 宛 嵐 畏 萎 椅 彙 茨 咽 淫 唄 鬱 怨 媛 艶 旺 岡 臆 俺 苛 牙 瓦 楷 潰 諧 崖 蓋 骸 柿 顎 葛 釜 鎌 韓 玩 伎 亀 毀 畿 臼 嗅 巾 僅 錦 惧 串 窟 熊 詣 憬 稽 隙 桁 拳 鍵 舷 股 虎 錮 勾 梗 喉 乞 傲 駒 頃 痕 沙 挫 采 塞 埼 柵 刹 拶 斬 恣 摯 餌 鹿 叱 嫉 腫 呪 袖 羞 蹴 憧 拭 尻 芯 腎 須 裾 凄 醒 脊 戚 煎 羨 腺 詮 箋 膳 狙 遡 曽[注 1] 爽 痩[注 1] 踪 捉 遜 汰 唾 堆 戴 誰 旦 綻 緻 酎 貼 嘲 捗 椎 爪 鶴 諦 溺 塡 妬 賭 藤 瞳 栃 頓 貪 丼 那 奈 梨 謎 鍋 匂 虹 捻 罵 剝 箸 氾 汎 阪[注 2] 斑 眉 膝 肘 訃 阜 蔽 餅 璧 蔑 哺 蜂 貌 頰 睦 勃 昧 枕 蜜 冥 麺[注 1] 冶 弥 闇 喩 湧 妖 瘍 沃 拉 辣 藍 璃 慄 侶 瞭 瑠 呂 賂 弄 籠 麓 脇
刪除漢字(5字)
錘 勺 脹 匁 銑

刪除的漢字同時收入新人名用漢字,人名中仍可使用。

追加音訓(29音訓)
委(ゆだねる)、育(はぐくむ)、応(こたえる)、滑(コツ)、関(かかわる)、館(やかた)、鑑(かんがみる)、混(こむ)、私(わたし)、臭(におう)、旬(シュン)、伸(のべる)、振(ふれる)、粋(いき)、逝(いく)、拙(つたない)、全(すべて)、創(つくる)、速(はやまる)、他(ほか)、中(ジュウ)、描(かく)、放(ほうる)、務(つとまる)、癒(いえる・いやす)、要(かなめ)、絡(からめる)、類(たぐい)
變更音訓(1訓)
側(かわ→がわ)[注 3]
刪除音訓(3音訓)
畝(せ)、疲(つからす)、浦(ホ)
附表追加的音訓(6詞)
鍛冶(かじ)、固唾(かたず)、尻尾(しっぽ)、老舗(しにせ)、真面目(まじめ)、弥生(やよい)
附表變更的音訓(5詞)
居士(こじ) :「一言居士」變更為「居士」。
五月(さつき):「五月晴れ」變更為「五月」。
お母さん(おかあさん):「お母さん」變更為「母さん」。
お父さん(おとうさん):「お父さん」變更為「父さん」。
海女(あま):「海女」變更為「海女・海士」。

使用時應遵守的法令

法令以僅使用常用漢字作為原則,對常用漢字中不包含的漢字,可採用對用語進行同義替代,或對該漢字改採平假名進行書寫,或僅在該漢字首次出現時用假名標註讀音(振假名)等方法進行靈活運用。

對用語進行同義替代的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當用漢字制定初期較為常見,例如將「慰藉料」改為「慰謝料」(日語中「藉」與「謝」同音)。

由於改採平假名書寫時可以機械地進行替換,因此這種方式也曾被廣泛地使用。但在同音異義的場合,或像類似「駐とん地」(駐屯地,即中文的「駐紮地」)的情況,僅對其中一部分用平假名進行替換的話,會令人感到非常的不自然,而且有可能被誤解為「駐豚地[3],因此這種方式逐漸被淘汰。

僅在首次出現時用假名標註讀音的方式,如「とん」,既遵循了常用漢字的使用原則,在記述方式上也顯得非常自然,因此逐漸用於法令條文的記述。進入平成年代之後,經過口語化刑法民事訴訟法等都採用了這種方式。

書寫問題

常用漢字頒佈以後,在全國中小學實施時,字形的寫法時常成為爭論話題。面對同一個漢字,不同老師或學童的書寫行筆,同一個老師或學童在不同時間的書寫行筆,都可能有一些細微差異,比如「」字的末筆是捺還是長點,「」字的第三筆是橫還是點,「」字下方從「ㄗ」還是「マ」,「」字的第五筆是撇還是左點,「」字的第二筆是否穿頭等等。[4]

因此,文化審議會國語分科會在2016年頒佈了《關於常用漢字表字體、字形的指導方針(報告)》(常用漢字表の字体・字形に関する指針(報告)),報告的編撰者對上述這些細微差異採取包容態度,認為它們都屬正確字形。[5][6]

2019年4月,日本宣佈新年號為令和後,民間也有「令」字應怎樣寫的疑問[7][8]文化廳在facebook官方賬號上發帖,引用本報告內容,指出「令」字無論第三筆是橫還是點,下方從「ㄗ」還是「マ」,都是正確字形。

註釋

  1. 1.0 1.1 1.2 來自《表外漢字字體表》,基於「頻度數優先,重視作為生活漢字的方面」的原則,未採用印刷標準字體「曾・瘦・麵」,而採用了簡易慣用字體「曽・痩・麺」。
  2. 」之異體字
  3. 於備考欄加有「『かわ』とも(又作『かわ』)」的註記。

參考資料

  1. 原文:「法令、公用文書、新聞、雑誌、放送など、一般の社会生活において、現代の国語を書き表す場合の漢字使用の目安。
  2. 電腦普及令日本常用漢字增. 新浪網-北美. 2010-04-18. 
  3. 洪仁善. 第二章 当用汉字的再讨论. 战后日本的汉字政策研究. 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07632-6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4. 佐々波幸子. 常用漢字手書き、堅いこと言わないで 文化審議会が指針. 朝日新聞. 2016-02-29. 
  5. 「常用漢字表の字体・字形に関する指針(報告)」の代表音訓索引. 文化廳 (日語). 
  6. 山口翔平. ガジェット通信:〈文化庁指針(漢字のとめ・はねなど)への誤解と早とちり〉]. 2018-12-09 (日語). 
  7. 「令」の正しい書き方は?一つに絞れない・・・ 文化庁「少なくとも6パターン」. 中日新聞. 2019-04-02 [2019-12-10] (日語). 
  8. 新元号「令和」 「令」と「令」同じ文字 常用漢字は「令」 教科書は「令」. 每日新聞. 2019-04-02.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