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通訊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澳门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簡稱IM)是一種透過網路進行實時通訊的系統,允許兩人或多人使用網絡即時的傳遞文字訊息檔案、語音與視訊交流。通常以網站、電腦軟件或流動應用程式的方式提供服務。

歷史

即時通訊是一個終端連往即時通訊網路的服務。即時通訊不同於電子郵件在於它的交談是即時(实時)的。大部分的即時通訊服務提供了狀態資訊的特性──顯示聯絡人名單,聯絡人是否線上上與能否與聯絡人交談。

在早期的即時通訊程式中,用戶輸入的每一個字元都會即時顯示在雙方的熒幕,且每一個字元的刪除與修改都會即時的反應在熒幕上。這種模式比起使用e-mail更像是電話交談。在現在的即時通訊程式中,交談中的另一方通常只會在本地端按下送出鍵(Enter或是Ctrl+Enter)後才會看到訊息。

在網際網絡上受歡迎的即時通訊服務包含了skypeLINE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DiscordTelegram微信JabberICQQQ等。這些服務的許多想法都來源於歷史更久的線上聊天協定——IRC

1970年代早期,一種更早的即時通訊形式是柏拉圖系統(PLATO system)。之後在1980年代,UNIXLinux的交談即時訊息被廣泛的使用於工程師與學術界,1990年代即時通訊更跨越了網際網絡交流。1996年11月,ICQ是首個廣泛被非UNIX/Linux用戶用於網際網絡的即時通訊軟件。在ICQ的介紹之後,同時在許多地方有一定數量的即時通訊方式發展,且各式的即時通訊程式有獨立的協定,無法彼此互通。這引導用戶同時執行兩個以上的即時通訊軟件,或者他們可以使用支援多協定的終端軟件,如GaimMiranda IMTrillianJabber

近年來,許多即時通訊服務開始提供視像會議的功能,網路電話(VoIP),與網絡會議服務開始整合為兼有影像會議與即時訊息的功能。於是,這些媒體的分別變的越來越模糊。僅視像會議而言,人們也習慣性的稱之為網絡視像會議,視像會議和網絡會議的概念也變得模糊。光是會議產品就有硬件,軟件和網頁之分,其中的翹楚更是不乏其人,思科,ppmeet等在其中較具代表性。

即時通訊軟件

起源

最早的即時通訊軟件是PowWow,而第二是ICQ,ICQ是英文中「I seek you」的諧音,意思是「我找你」。四名以色列青年於1996年7月成立Mirabilis公司,並在11月份發佈了最初的ICQ版本,在六個月內有85萬用戶註冊使用。

早期的ICQ很不穩定,儘管如此,還是受到大眾的歡迎,雅虎也推出Yahoo! pager美國線上也將具有即時通訊功能的AOL包裝在Netscape Communicator,而後微軟更將Windows Messenger內建於Windows XP作業系統中。

特質

  1. 工作業
  2. 非同步性
  3. 長短溝通
  4. 媒介轉換迅速
  5. 互動性
  6. 不受時空限制
  7. 可再現性

功能

  1. 文字資訊交流
  2. 多媒體方式交流
    1. 语音
    2. 視訊
  3. 傳送檔案

社會影響

早期的即時通訊是屬於Unix用戶的專利,隨着個人電腦互聯網的普及,即時通訊成為人與人溝通的另一條管道。

即時通訊在2003年後與萬維網電子郵件共同成為互聯網使用的主流。

2007年之後,由於智能手機普遍流行起來。傳統上電訊供應商所建構SMS、MMS訊息服務系統,逐漸被以網絡架構的第三方服務商所瓜分行動裝置的加值營收。個別地區衍生出不同的即時通訊軟件。例如: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