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出自求聞百科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簡稱中國航天員中心[1]),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航天城,負責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工作。它是繼俄羅斯加加林訓練中心、美國休斯敦航天中心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被譽為「中國航天英雄成長的搖籃」[1],中心座右銘是「以這裡走向太空」。

簡介

1958年,中國開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當時,錢學森趙九章等受中國科學院委託成立「中國科學院581組」,下設高空生理研究組,研究「火箭飛行中的生物生命保障系統研製與訓練」課題。1960年,高空生理研究組擴建成宇宙生物研究室,開展宇宙生物學研究,並建成一系列實驗室。此外,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事醫學科學院也從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2]

文革」期間,1968年錢學森在籌備飛船總體設計室時,向國防科委打了個報告,建議成立宇宙醫學及工程研究所[3]。經國防科委批准,1968年4月1日,中國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軍事醫學科學院的有關單位在北京聯合組建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當時稱宇宙醫學及工程研究所,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〇七研究所,簡稱「五〇七所」,隸屬國防部第五研究院[2][4][5]。該所編制定員1265人,何權軒任所長,朱玉任政委,霍俊峰、陳信、石雲峰任副所長[3]。此後3年間,研究所不停遷址,1969年從北京大學昌平分校遷至北京工業學院,1970年遷至北京農業大學舊址。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建設專門的科研區。研究所隨後建成實驗區。1978年12月,北京農業大學要遷回原址,研究所乃在駐地搭起33座帳篷,領導機關搬進帳篷辦公,同時堅持科研生產。1986年6月25日,研究所實驗樓建成,從此研究所有了自己的固定地址[2]

1970年,中央軍委批准「曙光」1號載人飛船研製任務,計劃用10年將中國首位航天員送上太空。這就是「714」工程。研究所參與了該工程的研究任務,直到1978年該工程下馬。1981年後,研究所啟動載人航天技術跟蹤研究、人體科學研究、衛星搭載生物研究等。在國家「863」航天高科技概念論證及項目研製中,研究所為載人飛船總體方案論證作出貢獻。1990年10月,中國「尖兵」1號衛星用研究所研製的生物艙搭載小白鼠進行8天軌道飛行,這是中國第一次高等動物太空飛行試驗。1992年1月8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研究所承擔中國載人航天工程7個大系統中的航天員系統以及飛船系統中的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任務[2]

2005年,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更名為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2]。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是中國載人航天領域醫學與工程相結合的綜合性研究機構。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主要參加單位之一,承擔航天員選拔訓練、醫學監督、醫學保障、航天服與航天食品研製、飛船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研製、大型地面模擬試驗和訓練設備研製等任務。1985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截至2015年有「人機與環境工程」、「特種醫學」兩個學科專業的碩士學位授予權[6][7]。該中心同時擁有中國各航天員肖像、簽名及歷次載人航天標誌的商標權[8]

2008年,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相關組織批准,國家天文台將1997年1月2日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航天員中心星」,編號為35313[1]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2005年9月30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成立. 科普中國. 2015-09-30 [2018-01-23]. 
  2. 2.0 2.1 2.2 2.3 2.4 劉樹棟、許衛新,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發展軼事,航天員2005年1期
  3. 3.0 3.1 中国人第一次离开地球的故事,搜狐,2009-07-13. [2016-09-28]. 
  4. 航天驕子的搖籃——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神劍2004年3期
  5. 宿雙寧,積極開拓進取 努力發展我國載人航天事業——慶祝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30周年,中華航空航天醫學雜誌1998(2)
  6.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搜狐. 2016-08-31 [2016-09-28]. 
  7.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概况. 中國考研網. 2015-09-11 [2016-09-28]. 
  8. 我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出舱肖像申请商标. 京華時報. 2003-10-31 [2018-01-23].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