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獎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台湾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金曲獎
Golden Melody Awards
第32屆金曲獎
授予對象流行音樂出版事業其從業人員
日期詳見每年公布
地點中國台灣(詳見舉辦地點
國家或地區中國台灣
主辦單位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流行音樂類)
主持人詳見流行主持人
獎勵金曲獎獎座
獎金
首次頒發1990年1月6日
最近頒發2021年8月21日
當前持有詳見獎項類別
官方網站gma.tavis.tw/gm32/index.htm
電視/電台轉播
電視網路詳見轉播單位
傳藝金曲獎
第32屆傳藝金曲獎
授予對象傳統暨藝術有聲出版事業、戲曲表演藝術團體及其從業人員
日期詳見每年公布
地點中國台灣(詳見舉辦地點
國家或地區中國台灣
主辦單位台灣傳統藝術中心」(傳統暨藝術音樂類)
主持人詳見主持人
獎勵金曲獎獎座
獎金
首次頒發2007年6月2日
最近頒發2021年10月9日
當前持有詳見獎項類別
電視/電台轉播
電視網路詳見轉播單位

金曲獎(英語譯名:Golden Melody Awards,縮寫:GMA)是台灣地區規模最大的音樂獎,與金馬獎金鐘獎並列為代表臺灣地區影、視、音三個領域的獎項,合稱為「三金」。金曲獎於1990年首次舉辦,每年頒發一次,為臺灣地區歷史最悠久的音樂業界盛事。現今獎項分為兩大類別,分別為「流行音樂類」(簡稱流行類、或稱流行音樂金曲獎)與「傳統藝術音樂類」(簡稱傳藝類、或稱傳藝金曲獎),兩者分開舉辦頒獎典禮;流行類由台灣地區「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主辦,傳藝類則由台灣地區「台灣傳統藝術中心」主辦。

歷史沿革

金曲獎最早源於1982年當年女歌手蔡琴提筆寫八頁長信,寄給當時的台灣地區「行政院新聞局」(下稱「新聞局」)「局長」宋楚瑜,建議台灣地區應該要有一個專門為歌手舉辦的大型音樂獎。1986年,「行政院新聞局廣播電視事業處」(下稱「新聞局廣電處」)開辦「好歌大家唱」活動,目的是為徵選優良詞曲創作來激勵臺灣地區音樂市場與音樂人,該活動獲得傳播媒體的廣泛報導與社會大眾的熱烈迴響。1988年底,「行政院新聞局」正式籌辦「金曲獎」,並與唱片業者與音樂界從業人員訂定了「金曲獎獎勵要點」。首屆金曲獎共設11個獎項(最佳年度歌曲獎、最佳作詞人獎、最佳作曲人獎、最佳編曲人獎、最佳單曲歌唱錄影帶影片獎、最佳單曲歌唱錄影帶導演獎、最佳男演唱人獎、最佳女演唱人獎、最佳演唱組獎、新人獎、特別獎),並於1989年8月開放給在臺灣地區有居所,並有半年居住事實的台灣居民和香港居民報名[1]。當時因預定的頒獎典禮場地「台北中山紀念館」在進行整修,入圍名單於1989年9月揭曉後,頒獎典禮待整修完畢才於1990年1月6日舉辦[2]。每位入圍者即獲頒獎牌一面,獲獎者則另獲頒金曲獎獎座[3]。獎座以造型近似「曲」字的排簫為靈感,並將其置於象徵圓滿成功的圓圈內作為設計[4]。同年10月舉辦的第2屆金曲獎增設專輯、專輯製作人以及錄音獎項,第3屆將演奏專輯獨立設獎,並開始按漢語、台灣閩南語方言分設獎項。

1995年4月,台灣地區「新聞局廣電處」在舉辦了6屆金曲獎後,將金曲獎主辦業務移轉至台灣地區「新聞局出版處」[5]。因金曲獎與「出版處」主辦的「金鼎獎」唱片獎項性質雷同,且當時適逢金鼎獎舉辦期間,因此同年金曲獎報名時間延至同年年底,頒獎典禮則延至翌年舉行。1996年第7屆金曲獎落幕後,「新聞局出版處」提出音樂獎項合併方案,並比照同年金馬獎邀請漢語電影參賽的模式,將金曲獎擴大為所有漢語音樂都能參與的跨區域性音樂獎項[6]。1997年金鼎獎唱片獎項正式自第8屆金曲獎起併入金曲獎,同時金曲獎增設傳統音樂及藝術音樂獎項[7];同年參賽限制放寬,以增設獨立獎項方式,開放中國大陸及其它地區的華人報名。1998年第9屆金曲獎進一步取消個人獎項的限制,只要作品於臺灣地區首次發行者均可報名參選,並增設獎金(出版獎獎項獲獎者獎勵新臺幣15萬元、個人獎獎項則獎勵新臺幣10萬元)[8]TVBS-G取得該屆金曲獎頒獎典禮的轉播權,不僅成為臺灣首家取得大型頒獎典禮轉播權的有線電視台,也首度將頒獎典禮改為現場直播的方式播出[9][10];該屆金曲獎報名件數首度突破千件,報名件數後續也出現大幅成長[11]

2000年後,金曲獎陸續發生變革。台灣地區「新聞局」為平衡臺灣各地文化發展,在2001年(第12屆)首度將金曲獎頒獎典禮移師高雄舉行[12],2002年(第13屆)、2005年(第16屆)亦在高雄舉行,但2006年(第17屆)與2007年(第18屆)以後的流行類頒獎典禮固定於2005年底啟用的臺北小巨蛋舉行。2003年第14屆金曲獎為鼓勵介於古典和流行之間的跨界作品而增設「最佳跨界音樂專輯獎」,並為鼓勵客家話台灣南島語言音樂而將「最佳方言男演唱人」和「最佳方言女演唱人」兩個獎項改為「最佳「台語」男演唱人」、「最佳「台語」女演唱人」、「最佳「客語」演唱人」和「最佳「原住民語」演唱人」四個獎項[13]。2005年第16屆金曲獎將流行類演唱專輯獎和新人獎分別按語言劃分為漢語(「華語」)、台灣閩南語、客家話(「客語」)和台灣少數民族語言(「原住民語」)四個獎項[14];但新人獎因參選作品較少,隔年第17屆金曲獎便重新合併成單一獎項。2007年(第18屆)起將傳統暨藝術音樂類與流行音樂類獎項分開舉辦頒獎典禮,並增設「評審團獎」以獎勵未能入圍但具有特色的優秀報名作品;流行音樂類獎項也分為「演唱類」和「演奏類」,並調整製作人獎項。2008年第19屆金曲獎的總報名件數達到一萬件[15]

2010年第21屆金曲獎起,為推動音樂出版產業發展,金曲獎增設技術類的「最佳專輯包裝獎」;同年於臺北市華山文化園區舉辦結合戶外演唱、產業展示、論壇研討的「金曲音樂週」大型活動[16],之後該活動固定於流行音樂金曲獎頒獎典禮前舉辦,並由民間業者參與承辦。2012年,台灣當局「文化部」成立,第23屆金曲獎的主辦業務併入「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文化部」在舉辦兩屆金曲獎頒獎典禮後,於2014年將金曲獎傳藝類獎項移交台灣地區「台灣傳統藝術中心」主辦。傳藝金曲獎自此由出版類17個獎項重新調整為出版類與戲曲表演類共13個獎項,報名及頒獎時程也調整至流行音樂類之後。

2015年第26屆金曲獎為鼓勵出版業者錄製優良之錄音專輯並表揚幕後優秀之錄音、混音及後製等工作人員,增設「最佳演唱錄音專輯獎」與「最佳演奏錄音專輯獎」。2016年首度開放僅作數位發行之單曲作品報名最佳年度歌曲獎[17]。2017年全面開放數位發行之作品參賽,不再限制僅能以CD規格報名,同時為促使金曲獎朝向以音樂本質作為競賽基礎之發展,經參考葛萊美獎獎項設置方式,演唱類除保留按語言劃分的四項專輯獎之外另設「年度專輯獎」。目前,金曲獎為臺灣地區規模最大的音樂獎,每屆頒發逾40個獎項,報名件數逾萬件,其中流行音樂類獎項的報名件數可達兩萬件,頒獎典禮的現場直播收視率也常常是臺灣當日電視收視最高,甚至位居全年收視前列,具有極高的關注度[18][19]

迄今為止,單張專輯入圍紀錄為周杰倫的《范特西(第13屆)張惠妹的《阿密特(第21屆)蔡依林的《(含第26屆及第27屆)入圍10項;單張專輯獲獎紀錄則為五月天的《第二人生》獲獎7項(含第23屆及第24屆)

迄今金曲獎表演次數最多的歌手為張惠妹(第9、13、17、19、22、26、27、28屆)。[20]

獎項類別

歷屆概況

屆次 頒獎日期 獎項數 主持人 舉辦地點 承辦/轉播單位
流行音樂金曲獎
1 1990年1月6日 11 崔苔菁 臺北市台北中山紀念館 華視
2 1990年10月27日 13 趙樹海楊海薇 台視
3 1991年11月9日 18 巴戈崔麗心 中視
4 1992年11月21日 曹啟泰杜雯 華視
5 1993年11月20日 趙寧、曾慶瑜 台視
6 1994年11月26日 巴戈、藍心湄 中視
1995年 停辦
7 1996年6月8日 18 蔡琴鍾鎮濤 臺北市「台北中山紀念館」 華視
8 1997年5月3日 29 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台視
9 1998年5月29日 23 張小燕陶晶瑩 臺北市「台北中山紀念館」 TVBS-G
10 1999年4月30日
11 2000年4月28日 25
12 2001年5月5日 方芳芳、澎恰恰、許效舜吳宗憲 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 東森電視
13 2002年5月4日 張小燕、陶晶瑩、卜學亮 東風衛視
14 2003年8月2日
(因SARS疫情延期)
28 陶晶瑩 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15 2004年5月8日 臺北市「台北中山紀念館」
16 2005年5月28日 34 陶晶瑩、侯佩岑、林志玲 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
17 2006年6月10日 32 陶晶瑩、徐熙娣 臺北小巨蛋
18 2007年6月16日 38 陶晶瑩、侯佩岑
19 2008年7月5日 25 陶晶瑩、侯佩岑、徐熙媛、徐熙娣
20 2009年6月27日 陶晶瑩、侯佩岑
21 2010年6月26日 26 庾澄慶、徐熙娣 台視
22 2011年6月18日 吳宗憲、侯佩岑
23 2012年6月23日 黃子佼天心
24 2013年7月6日 陶晶瑩 三立電視
25 2014年6月28日 庾澄慶 台視
26 2015年6月27日 28
27 2016年6月25日 黃子佼
28 2017年6月24日 29
29 2018年6月23日 蕭敬騰
30 2019年6月29日 黃路梓茵
31 2020年10月3日[21]
(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延期)
魏如萱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32 2021年8月21日
(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延期)
黃路梓茵
33 2022年7月2日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傳藝金曲獎
18 2007年6月2日 38 郎祖筠、趙自強 臺北內湖自由廣場 東森電視
19 2008年6月21日 14 吳淡如蘇逸洪 臺北縣政府」多功能集會堂 東風衛視
20 2009年6月6日 16 郎祖筠、蘇逸洪 臺北市「台北中山紀念館」
21 2010年6月5日 17 黃國倫柳翰雅 台視
22 2011年5月28日 王文華、柳翰雅 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23 2012年6月2日 許傑輝黃嘉千 臺北市「台北中山紀念館」
24 2013年6月8日 郭子乾、郎祖筠 民視
25 2014年8月9日 13 曾寶儀、李小平 臺北市中山堂 東森超視
26 2015年8月1日 黃子佼、郎祖筠 中天電視
27 2016年8月13日 14 宜蘭傳藝中心 東森超視
28 2017年8月26日 澎恰恰、黃嘉千 臺灣藝術大學臺藝表演廳 華視
29 2018年8月11日 15 趙自強、郎祖筠 臺灣戲曲中心 年代
30 2019年8月10日 18
31 2020年10月24日 中視
32 2021年10月9日 19 楊千霈

爭議事件

評審制度

金曲獎採取的評審團制度自第一屆起就出現有疏離市場的批評[22]。對於評審團的評判觀點和標準常常成為業界和媒體的爭論焦點[23][24]。除第14屆金曲獎發生「最佳「台語」男演唱人獎」從缺的爭議之外,《自由時報》的記者特稿表示金曲獎與市場脫節,偶像派或主流歌手的作品多半不能入圍。另有媒體指出舞曲嘻哈等特定音樂類型的作品在金曲獎也受到忽視[25]。主辦方認為金曲獎應具有前瞻性,並應肯定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因此評判結果不全反映市場商業導向[26]。「行政院新聞局」曾考慮將金曲獎的評審工作委託民間單位主辦,但業者及相關團體則認為由民間單位主辦易遭懷疑立場[27]。「新聞局」也曾參考美國葛萊美獎全美音樂獎等不同頒獎典禮的評判方式,但仍以檢討改進現行評審團制度優先,而改善方式包括放寬評審委員的遴聘範圍,邀請學者、樂評、媒體記者、廣播主持等擔任評審[28],擴大評審團規模,並於評判過程中加入多項防弊措施[29]。現行制度仍不時遭受批評,並有參考葛萊美獎而改採用從業人員票選的建議。

獎項劃分

金曲獎的獎項劃分幾次調整,其中流行音樂類獎項的劃分常常引發各界討論,特別是對於獎項按照演唱歌曲的語言劃分的方式存在意見分歧[30]。金曲獎獲獎者林生祥表示獎項應按音樂類型劃分而不應按語言劃分,並於第18屆金曲獎頒獎典禮上兩度拒領獎座以表示訴求[31]。不過也存在持保留少數語言獎項的意見,主辦方則採取漸進方式,朝以按音樂類型劃分的目標邁進[32]。「行政院新聞局」於2010年舉辦金音創作獎,並按音樂類型設立搖滾民謠嘻哈電音四類獎項,之後增設爵士和其它特定音樂類型的獎項以鼓勵臺灣音樂創作。2017年,金曲獎新增年度專輯獎,不拘語言、類型之各類演唱專輯皆可報名。至於之前於金曲獎增設特定音樂類型獎項的建議,例如增設舞曲唱跳歌手獎項,迄今為止,主辦方因業界尚無達成共識而暫時未作調整[33]

參考資料

  1. 金曲獎 排除「空降部隊」. 民生報. 1989-07-19: 10版. 
  2. 台北中山纪念馆再"啟用" 金曲獎 奪先機. 民生報. 1989-11-29: 10版. 
  3. 首屆金曲獎入圍名單揭曉. 聯合報. 1989-09-17: 8版. 
  4. 黃星輝. 金曲獎座新穎名副其實 頒獎舞台設計別出心裁. 聯合報. 1989-12-29: 32版. 
  5. 張夢瑞. 金曲獎去向 尚待討論. 民生報. 1995-12-18: 15版. 
  6. 吳光中. 納入唱片金鼎 增加海外音樂人獎項 金曲獎明年拉大格局. 民生報. 1996-06-12: 12版. 
  7. 陳民峰. 金曲'統一' 流行樂壇'利空'. 民生報. 1996-11-14: 15版. 
  8. 梁岱琦. 金曲獎 非常特別. 聯合晚報. 1998-04-20: 10版. 
  9. 姜玉景. ‘金曲’將在TVBS響起. 民生報. 1998-04-02: 10版. 
  10. 劉衛莉. 金曲獎轉播昨舉行簽約儀式. 聯合報. 1998-04-03: 26版. 
  11. 李國煌. “新聞局” TVBS續前緣 希望點‘十’成金 頒獎典禮 小燕有約. 民生報. 1999-03-30: 10版. 
  12. 商成. 金曲獎頒獎典禮 今年移師高雄. 民生報. 2001-01-13: CR2版. 
  13. 星聞集錦 金曲獎 明年增設最佳“客語”演唱人獎. 民生報. 2002-11-30: CS2版. 
  14. 張雅雯. 金曲增設獎項 鼓勵方言音樂. 民生報. 2004-11-08: C3版. 
  15. 袁世珮、傅繼瑩. 周杰倫入圍8項 金曲跨界第一人. 聯合報. 2008-05-23: 27版. 
  16. 袁世珮. 金曲周 18日啟動. 聯合報. 2010-06-09: C3版. 
  17. 許晉榮. 楊培安砲轟奏效 金曲明年首開放數位音樂報名. 聯合報. 2015-12-06. 
  18. 2014年台灣媒體白皮書 (PDF). 台北市媒體服務代理商協會. 2014 [2015-05-18]. 
  19. 2013年台灣媒體白皮書 (PDF). 台北市媒體服務代理商協會. 2013 [2015-05-18]. 
  20. 金曲獎冷知識TOP15!金曲起源,最佳男女歌手獎金、得獎數最多、最年輕的主持人大公開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21. 2020金曲獎延期至10/3 「頑童」瘦子任「金曲特派員」. 中時. 2020-06-27 [2020-06-27]. 
  22. 周立芸. 金曲獎前瞻性不夠. 聯合報. 1990-01-08: 30版. 
  23. 陳煥昌. 我看金曲獎 評審標準看似有脈絡卻全無章法令人一頭霧水!. 聯合報. 1991-11-09: 48版. 
  24. 劉衛莉. 金曲入圍名單引起異議. 聯合報. 1991-11-09: 48版. 
  25. 范協洪. 林俊傑苦候11年 金曲獎終圓夢. 廣州日報. 2014-06-30 [2015-10-27]. 
  26. 《評審的話》評審標準 仍重藝術性 閩南語歌曲 比重增加. 民生報. 1991-11-10: 10版. 
  27. 「行政院新聞局」. 熱線你我他 金曲獎評選 “新聞局”已有改善. 民生報. 1999-04-13: 13版. 
  28. 梁岱琦. 八年巨變 金曲獎,重新出發!. 聯合晚報. 1997-03-21: 18版. 
  29. 倪重華. 前瞻與開拓──評審團如何形塑金曲獎精神. 獨立評論@天下. 2014-09-15 [2015-04-05]. 
  30. 連婕, 多元文化觀點的文化政策分析─以金曲獎為例 (PDF), 2009 
  31. 宋東彬. 林生祥拒絕領獎金曲 18年頭一遭. TVBS. 2007-06-17 [2015-04-05]. 
  32. 傅繼瑩. 林生祥效應 金曲獎檢討發酵. 聯合報. 2007-07-07: D2版. 
  33. 盧冠妃. 金曲改革難? 官方:每年檢討沒共識. TVBS. 2014-06-25 [2015-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