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甸廟會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廠甸廟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北京市宣武區
分類民俗
序號490
編號項目Ⅹ-42
登錄2006年

廠甸廟會北京歷史上八大廟會之一,也是這八大廟會中規模最大,影響範圍最廣最負盛名的一個。廠甸廟會與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成都青羊宮並稱為中國四大廟會。即使是最蕭條時的廠甸廟會,一天的客流量就能夠達到當時京城常駐人口的五分之一,老北京沒有逛過廠甸廟會的幾乎是沒有的。

廠甸廟會所依託的是位於北京市宣武區南新華街一帶的火神廟、呂祖祠和土地祠三座小廟,現在這三座廟都已改作他用或被拆除了。全盛時的廠甸廟會北起和平門,南抵梁家園,西到南北柳巷,東至延壽寺街,整個廟會的核心是位於新華街的海王邨公園(今中國書店)。因為臨近書肆密集的琉璃廠,廠甸廟會的文化氣息非常濃郁,又很多經營書籍古玩、字畫文具的攤商,這也是廠甸廟會所獨具的特色。

簡史

據記載,廠甸廟會興起於清乾隆年間,乾隆時期的《帝京歲時紀勝》曾提到:「每於正月元旦至十六日,百貨雲集,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填街」,到了民國7年經市政當局進一步整頓後,正式規定廠甸廟會從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開市,正月十五結市,廠甸廟會成為當時北京惟一的官設春節廟會,開始了它的全盛期。即使是在廟會最蕭條的1945年,廠甸廟會一天的客流量仍然能夠達到20萬人,達到當時京城常駐人口的五分之一。1949年後,雖然中國大陸的經濟轉型為由官方嚴格控制的計劃經濟,但自發組織的廠甸廟會依然紅火。從1960年開始,由於三年大饑荒的影響,生活物資匱乏,廠甸廟會曾經停辦了三年,到1963年重開時轟動京城,客流量達到了驚人的400萬人次。「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廠甸廟會和京城其他廟會一樣,隨著廟宇的衰敗和春節傳統習俗遭到封殺而消失,直到2001年才在琉璃廠地區重新出現,重現後的廠甸廟會成為目前北京唯一一個不須購票就可以直接進入的開放式廟會。

特色

廠甸廟會的特色在其濃郁的文化氣息,據孫殿起編輯的《琉璃廠小志》記載翁同龢震鈞、夏枝巢、待餘生、郭則澐、張次溪、金息候、陳宗蕃等在中國今現代文化史上占據者重要地位的文化名人都曾經撰文回憶廠甸廟會。市井民間記述廠甸廟會的竹枝詞也有很多,其中不乏出自名家之手的作品。

除了書畫古玩、金石玉器、經史子集、文房四寶等文化商品,廠甸廟會上還有普通市民喜聞樂見的玩物、小吃、擺件、耍貨等頗具北京特色的商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廠甸廟會的大糖葫蘆和大掛山里紅,大糖葫蘆是用荊條穿成長達五尺左右的糖葫蘆,葫蘆表面刷上飴糖水,整個葫蘆的端部粘上或紅或綠的小紙旗子,來逛廟會的人常賣一個大糖葫蘆,舉在手中招搖過市,頗為熱鬧;大掛山里紅,就是把百餘顆山里紅用棉線穿成一圈,購買的人常常把大掛山里紅像掛朝珠一樣掛在胸前,隨走隨拽下一顆塞到嘴裡,大糖葫蘆和大掛山里紅都是廠甸廟會獨有的小吃。最近恢復的廠甸廟會也同時恢復了招牌式的大糖葫蘆,它們常常能勾起老輩人對當年廠甸廟會盛況的回憶。

圖庫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