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年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2024年在多個曆法中的表示
公曆2024
MMXXIV
羅馬建城紀年2777
亞美尼亞歷1473
ԹՎ ՌՆՀԳ
亞述歷6774
巴哈伊曆法180年-181年
峇里島薩卡歷1945年-1946年
孟加拉歷1431
柏柏爾歷2974
英國即位紀元72 Eliz. 2 – 73 Eliz. 2
佛曆2568
緬歷1386
拜占庭歷7532年-7533年
農曆癸卯(水 )
4720 / 4660
    — 至 —
甲辰年 (木 )
4721 / 4661
科普特歷1740年-1741年
不調和教歷3190
埃塞俄比亞歷2016年-2017年
希伯來曆5784年-5785年
印度歷
 - 維克拉姆歷2080年-2081年
 - 薩卡歷1945年-1946年
 - 爭鬥時5124年-5125年
全新世紀年12024
伊博歷1024年-1025年
伊朗歷1402年-1403年
伊斯蘭曆1445年-1446年
和歷令和6年
爪哇歷1957年-1958年
主體歷113
儒略曆公曆減13天
韓國曆4357
泰國曆2567
藏曆陰水
2150 / 1769 / 997
    — 至 —
陽木龍年
2151 / 1770 / 998
UNIX時間1704067200-
1735689599

紀年,或稱紀元,是指曆法中的年份命名體系,例如格里曆(公曆)所使用的基督紀年公元),中國農曆使用的干支紀年等。世界各地曾存在過各種不同的紀年方法,其中一些至今仍在使用。

已廢止紀年

奧林匹克紀年

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和學者常使用參照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屆次來紀年,如公元70年可以記作「第212屆奧運會第2年」。這項始於公元前776年的泛希臘運動會每四年舉行一次,為各個獨立城邦提供了可以相互識別的紀年體系。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並不使用奧林匹克紀年。[1]:769尤西比烏的《編年史》從亞伯拉罕第1241年(公元前776年)開始兼用奧林匹克紀年直至該書所記載的最後一年(公元325年,第276屆奧運會第1年)。[2]公元394年(第293屆奧運會第2年),古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廢止了這項運動,奧林匹克紀年不再適用。

塞琉古紀年

塞琉古紀年塞琉古帝國以及受其影響的國家所採用的一種紀年方式,很多中東國家公元在前4世紀到公元6世紀間都曾使用該紀年,而東方基督徒直到10世紀仍有使用。該紀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2年:當年8月,塞琉古一世重返巴比倫,在亞歷山大帝國的亞洲疆土上建立了塞琉古帝國。[3]但根據所用曆法歲首的不同,塞琉古紀年元年開始於公元前312年或313年:猶太國曆歲首為提斯利月,塞琉古紀年元年相當於公元前313年10月到前312年9月;巴比倫歷猶太教歷歲首為尼散月,塞琉古紀年元年相當於公元前312年4月到前311年3月。

執政官紀年

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都曾使用執政官的名字來紀年。在雅典有九名執政官(Archon),其中統領一般行政事物的執政官任期為一年,被稱為名年執政官(Archon Eponymous),各類文書通過標記名年執政官的名字來紀年。在斯巴達,每年選舉監察官,故可以用他的名字紀年。古希臘史學家往往會同時使用多種方式來紀年,如底比斯軍隊入侵普拉提亞的公元前431年,在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筆下記作:征服優波亞後締結「三十年和約」的第15年,即阿爾哥斯的克里西斯擔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達的埃尼希亞斯擔任監察官之年,雅典執政官皮托多魯斯執政之年。古羅馬時期,有兩名執政官,任期也是一年,羅馬官方用兩人的名字來紀年,如公元前59年的執政官是尤利烏斯·凱撒馬庫斯·卡爾普爾尼烏斯·畢佈道斯,這一年就被羅馬人記作「凱撒與畢佈道斯執政年」(the consulship of Caesar and Bibulus)。[4]這種紀年方法一直沿用到公元541年,執政官職務被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撤銷。

羅馬建城紀年

羅馬建城紀年(anno urbis conditae,簡作AUC、a.u.c.,也作anno urbis,簡作a.u.[5]),也稱羅馬紀年,是古羅馬時期歷史學家所用的紀年方法之一,「anno urbis conditae」在拉丁文中意為「從建城起」。該紀年的元年,也就是羅馬建城年(ab urbe condita)傳統上採用羅馬史學家蒂托·李維所著《羅馬史》中的說法,定在公元前753年。該紀年方法最早由馬庫斯·特倫提烏斯·瓦羅在公元前1世紀開始使用的,歲首定於建城日(4月21日),不過近現代史學家一般假定其歲首與現在的相同。在羅馬曆和早期的儒略曆中都不使用這種紀年,常用的是執政官紀年。文藝復興時代的編著者常會為他們出版的羅馬手稿添加羅馬紀年,造成了一種羅馬人常用羅馬紀年的錯誤印象。公元2024年大致等同於羅馬建城2776年(2024+753-1)。

羅馬佔領紀年

羅馬佔領紀年是羅馬佔領的一些地區作用的紀年方法,既用該地區已經被羅馬佔領了多少年或羅馬在該地區建立統治多少年來紀年。西班牙紀年就是其中的一種,西班牙紀年的元年為公元前38年,這一年羅馬開始對伊比利亞半島上被征服的人們徵收新的稅賦,這標誌着羅馬統治在西班牙的建立。葡萄牙阿拉貢瓦倫西亞卡斯蒂利亞的官方檔案中都曾使用這一紀年,直至1381年被公元紀年取代。[6]在整個羅馬和拜占庭時期,德卡波利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的希臘化城市都使用龐培紀年,其元年是羅馬將軍龐培佔領該地區的公元前63年。

小紀紀年

小紀紀年(indiction cycle)是古羅馬的一種紀年方式,每十五年一次循環,具體的年份被稱為「第1小紀」、「第2小紀」等,但循環是不計數的,需要根據其他信息來確定具體年份。這種十五年周期最初是羅馬埃及厘定財產以供征繳農業稅和土地稅的周期,4世紀開始有文檔和事件使用小紀紀年,而且在原先的稅政制度改變後很多年仍有使用。埃及高盧希臘大部分地區都曾使用這種紀年,其中埃及用至7世紀被穆斯林征服拜占庭帝國用到1453年覆滅公元紀年的發明者狄奧尼修斯·伊希格斯曾記載小紀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方法為:公元紀年加3除以15,所得餘數為小紀紀年,其中0視為15。[1]:7706世紀初,馬爾塞里努(Marcellinus)在其編年史中同時採用了小紀和執政官紀年。馬里烏主教(Marius of Aventicensis)也在其編年史中採用了小紀紀年。[2]公元2024年大致等同於第2小紀。

已廢止的基督教紀年

參見:創世紀年

凱撒利亞的尤西比烏所著的《編年史》中,使用亞伯拉罕紀年貫穿整書,亞伯拉罕紀年即亞伯拉罕出生以來多少年,根據尤西比烏的說法亞伯拉罕紀年元年為公元前2017年,如公元70年被他記作「第212屆奧運會第2年,亞伯拉罕第2086年」。[2]普洛斯佩魯發明了耶穌受難紀年,其元年是耶穌受難的公元33年。他在其著述中同時採用耶穌受難紀年和執政官紀年,如將公元455年記作「受難第428年,瓦倫提尼第八次和安提米翁第一次任執政官」。[2]創世紀年是一種根據舊約聖經對於世界創造觀點的紀年方式。在希伯來曆拜占庭歷中都使用這個紀年法。拜占庭歷中創世元年為公元前5509年,歲首在公曆九月。拜占庭歷已知最早記錄是公元7世紀的,而其雛形早在公元400年左右就已形成。

大韓民國紀年

大韓民國紀年並是從1919年開始。所以,建國的時候已經是大韓民國30年。這個年號於1948年9月25日被檀君紀元取代。

現存紀年

戴克里先紀年

為紀念戴克里先迫害,在基督教紀年中還有一種名為「戴克里先紀年」的紀年方法,其元年為戴克里先執政的第一年284年。但這並不是羅馬的帝王紀年,而是埃及所用的一種紀年方法,最初它的歲首按照埃及當地曆法確定的。戴克里先取消埃及的特殊地位之後,之後就遵循執政官紀年的歲首1月1日。雖然戴克里先以迫害基督徒而著名於世,但亞歷山大編制的復活節表中曾長期使用這一紀年。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所用的科普特歷仍使用戴克里先紀年,不過已經在643年改稱「殉道紀年」(Era of Martyrs)。[1]:766–7

基督紀年/公元紀年

帝王紀年/年號紀年

帝王紀年,或稱王位紀年、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是根據君主即位年次來表示年份的紀年方法,曾被廣泛應用於歐洲和亞洲的多個地區。蘇美爾王表巴比倫年表等使用的都是這種紀年方式。

羅馬帝國時期,也曾使用羅馬皇帝的帝王紀年,但起初他的遠不及執政官紀年常用。最初奧古斯都用他已經當執政官多少年和羅馬元老院已經任命他為護民官第多少年來記述他在位時的年份。奧古斯都的繼任者們延續了他的做法,直到公元200年左右羅馬共和國的記憶已經所剩無幾了,他們才公開的使用帝王紀年。

東亞,除有多數國家直到20世紀仍使用由帝王紀年發展而來的年號紀年,但多已廢止,唯日本現在仍在使用年號紀年。

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認為興自東漢。東漢四分曆以前,用歲星紀年和太歲紀年。到現在來用干支紀年。

民國紀年

中華民國官方的紀年,以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今年為民國113年。

主體紀年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官方的紀年,以1912年為主體元年,今年為主體113年。

參考

  1. 1.0 1.1 1.2 Blackburn, B & Holford-Strevens, L. (1999, 2003).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Year: an exploration of calendar customs and time-reckoning (corrected print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214231-3.
  2. 2.0 2.1 2.2 2.3 伊西多礼《辞源·论史》与基督教编年史的兴起. 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 2013-12-13. 
  3. Babylonian Diadochi Chronicle (BCHP) 3; obverse, line 4.
  4. Suetonius' Lives of the Caesars: Julius Caesar Chapter XX.
  5. Cassius Dio uses "a.u." in his Roman History
  6. Gedaliah ibn Jechia the Spaniard, Shalshelet Ha-Kabbalah, Jerusalem 1962, p. 271 (Hebrew)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