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秀起義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雲南回族起義
日期1856-1873
地點
中國雲南省等地
結果 大清帝國勝利
參戰方
大清帝國 起義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岑毓英
馬如龍
杜文秀
馬聖鱗

中國伊斯蘭教


教史
唐朝 · 五代十國 · 宋朝 · 遼朝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同治陝甘回亂 · 杜文秀起義
1911年至今 · 沙甸事件
教派
格底目 · 依赫瓦尼 · 賽來菲耶 · 西道堂

蘇菲派 · 四大門宦
虎夫耶 · 嘎得忍耶
庫布忍耶 · 哲赫忍耶
白山派 · 黑山派

人物
白壽彝 · 包爾漢 · 陳廣元
陳克禮 · 陳裕菁 · 傅統先
哈再孜 · 胡登洲 · 姬覺彌 · 金吉堂
李鐵錚 · 林松 · 劉錦標 · 劉智
馬德新 · 馬哈什 · 馬堅
馬聯元 · 馬鄰翼 · 馬松亭 · 馬注
買買提 · 木罕買提 · 穆薩 · 納賽爾
納忠 · 祁靜一 · 龐士謙 · 薩阿德
沙比提 · 沈遐熙 · 時子周 · 索圖克
仝道章 · 王浩然 · 王岱輿 · 王友三
王靜齋 · 伍特公 · 伍遵契 · 馬來遲
夏木西丁 · 楊敬修 · 伊本 · 玉素甫
張杰 · 張中 · 周仲羲 · 安士偉
文化教育
漢文《古蘭經》
維吾爾文《古蘭經》
哈薩克文《古蘭經》

古蘭經善本 · 漢克塔布 · 清真寺
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 · 經學院列表
回回話 · 小兒經 · 中國體
清真菜 · 烤串 · 武術

組織
中國回教俱進會

中國回教學會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

人文地理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寧夏
陝西 · 甘肅 · 青海 · 新疆
河南 · 河北 · 山東 · 山西
雲南 · 四川 · 貴州 · 重慶 · 西藏
浙江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吉林 · 遼寧 · 黑龍江 · 內蒙古
安徽 · 江蘇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香港 · 澳門

人口

回族 · 維吾爾族 · 哈薩克族 · 東鄉族
柯爾克孜族 · 撒拉族 · 塔吉克族
保安族 · 烏孜別克族 · 塔塔爾族
藏回
東干人

杜文秀起義,又稱雲南回民起義,是1856年發生在雲南省的一次大規模回族穆斯林武裝的起義。1872年被清軍鎮壓。

背景

據傳19世紀,為爭奪土地和礦權,雲南的漢族地主商人和回族地主商人之間發生的衝突,這些衝突日益激化。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保山縣發生永昌漢、回互斗事件。杜文秀等人先後前往昆明北京上訴,都未得滿意答覆。[1]

過程

咸豐六年(1856年),臨安府治所在今建水縣)因礦權糾紛發生漢、回衝突,衝突蔓延到昆明等地。雲南巡撫下令對「滋事」回民,格殺無論。此舉激起雲南各地回民的反抗。8月,杜文秀在蒙化(今巍山)小圍埂村聚眾起義。起義軍攻克大理,並以此為根據地建立政權,杜文秀任「總統兵馬大元帥」,宣傳響應太平天國,建立大理政權,廢除清朝年號,制定「遙奉太平天國南京號召,革命滿清」和「聯合回漢一體,豎立義旗,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剪除貪污,出民水火」的綱領,規定各民族之間一律平等的原則[2]

同治六年(1867年),杜文秀政權已佔有雲南一半的地區。同年杜文秀派二十萬大軍包圍昆明,但久攻不下。

同治八年(1869年)清軍反攻,起義軍失利,退回滇西,這次失利成為起義的轉折點。

同治十一年(1872年),清軍圍困大理,杜文秀服毒自殺,起義失敗。

參考文獻

  1. 鮮為人知的杜文秀起義:秀才造反捅開清廷大窟窿 .人民網.
  2. 李健彪. 《执著岁月: 回族史与伊斯兰文化》. 西安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