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修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嚴修
中國近代教育家、書法家
個人資料
出生(1860-04-12)1860年4月12日
 大清直隸三河縣
逝世1929年3月15日(1929歲-03-15)(68歲)
中國天津
籍貫寧波慈谿縣

嚴修(1860年4月12日—1929年3月15日),字范孫,號夢扶,別號偍屚生天津府天津縣(今天津市)人。嚴修是中國清末民初時期創辦新學的教育思想家、改革家和實踐家,他主張教育救國,致力於教育變革。嚴修在廢除科舉制度、興辦師範教育、女子教育及社會教育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實踐,他循序漸進辦教育,取法西方、立足本土辦教育的理念。

1882年,嚴修鄉試中舉,次年中進士,後入清翰林院任職。1894年,嚴修任貴州學政,提倡經世致用之學,任內曾捐資辦學。1897年,嚴修上奏朝廷廢除科舉、開設經濟特科,被梁啓超稱之為「新政最初之起點」[1]。戊戌變法失敗後,嚴修棄政從教回到天津與張伯苓在嚴氏家館的基礎上先後共同創辦天津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系列學校,被尊稱為「南開校父」。同時,嚴修也是書法家,與華世奎孟廣慧趙元禮並稱近代天津書法四大家。

生平

童年

咸豐十年三月二十二日(1860年4月12日),嚴修生於直隸省三河縣,出身於天津鹽商世家嚴氏家族。嚴氏祖先世居浙江省慈谿縣,清順治年間(1644-1661)七世祖嚴應翹,因經營鹽業遷居天津,遂為天津籍。

嚴修出生當年,其父嚴克寬為了治家,放棄科舉並將獲取功名的希望寄託於嚴修。嚴修自幼飽讀詩書。6歲入私塾,師從查貼青先生,發蒙課本為《龍文鞭影》。嚴修9歲學作試律,14歲應院試,入府學,15歲應歲試,取一等第七名。1876至1881年,嚴修跟隨舉人張紳攻讀《詩經》《書經》《禮記》《左傳》《朱子匯參》,併到輔仁書院、問津書院按期應試各課,所做課藝常名列前茅。1878年,嚴修年18歲時應院試,補凜膳生。隨着在科舉道路上的順風順水,嚴修獵取的書籍範圍也越來越廣。1881年,嚴修21歲時將《國語》《法言》《文選》《絳史》《經義述聞》等通讀完畢,且還常溫習《易》《詩》等。1883年,嚴修23歲時應順天鄉試,中舉人,得到正考官徐桐對其經藝卷的大加稱讚。嚴修回津後受到北洋大臣李鴻章的接見。

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進士,殿試位列二甲第十一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2]。光緒十二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3]

貴州學政

光緒十年(1894年)8月31日,35歲的翰林院編修嚴修奉光緒帝上諭:「今特命爾前往貴州提督各府州縣學政……貴州人文所萃,尤宜加意銳新,多方鼓舞,以稱朝廷培植人才至意」。10月14日,嚴修離京赴任,

貴州學政期間,任內曾捐資辦學,並奏請朝廷,要求廢除科舉,開辦經濟特科。

辦學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嚴修仍相信中國必須變法維新,故辭官返鄉在天津他棄政從教,興辦教育。嚴修最初在家中興辦嚴氏家塾,即「嚴館」,聘請北洋水師學堂畢業的張伯苓任教。

1901年,嚴修到日本考察學務。同年,嚴修與張伯苓商議創辦蒙養小學堂,第二年擴充後,改名為天津民立第一小學堂[4]

1903年,嚴修從日本考察歸來,袁世凱親自造訪力邀其出任直隸學校司督辦。嚴修在主管直隸省學務的一年時間內,大力推行新政,要求每個府縣必須設立一座學堂,同時設立一座師範學校。嚴修親自主持建立了天津模範小學天河師範學堂北洋師範學堂直隸女子師範學堂直隸高等法政學堂等校。1904年,嚴修偕張伯苓一同赴日本考察新式教育。1904年10月17日,嚴修創辦「私立中學堂」,1904年底,按照嚴修的意見,張伯苓將學堂更名為「私立敬業中學堂」,取「肅敬受業」之意。後稱 「私立第一中學堂」,1907年改稱「南開中學堂」,1912年改稱為「南開中學校」。南開學校創辦之初,嚴修即提出了「尚公」「尚能」的主張,張伯苓亦在多次演講中提倡,並在辦學過程中始終堅持公、能兩個維度的教育[5]

1905年,學部設立後,他任侍郎。1908年他辭職,回天津辦教育。1909年,他仍主持順直教育事業。袁世凱被罷職後,嚴修也被清廷禠職。

1919年9月25日南開大學開學紀念合影,第二排右九為嚴修,第二排右七為張伯苓,最後一排左一為周恩來

1918年10月,嚴修偕張伯苓去美國考察教育,途經日本考察時,正在日本讀書的周恩來等陪嚴修參觀遊覽考察。1919年9月25日,南開增設大學部

1920年,在南開大學就讀的周恩來參加學生運動後被捕,出獄後失學,嚴修出資7000元的設立「嚴修獎學金」,經南開大學校董會討論,決定資助周恩來和教員李琴湘之子李福景赴歐勤工儉學。

1923年5月南開學校大學部遷到八里台的新校址。1923年9月,增設女中部(前身為嚴氏女塾,後更名嚴氏女學、嚴氏女中,1923年更名為南開女中。)

1927年,嚴修倡議成立一個教授國學的崇化學會[6]

1928年,南開學校增設小學部。

他在南開學校設立了嚴范孫獎學金周恩來在去日本留學及以後留法勤工儉學時,都得過嚴修的巨額資助。

逝世

1929年3月15日,嚴修逝世。

研究與紀念

研究

嚴修是中國近代重要的教育家,曾被袁世凱聘為直隸學務長,在一年的任期中,要求每個府縣必須設立一座學堂,同時設立一座師範學校,主持建立了天津模範小學、天河師範學堂、北洋師範學堂、直隸女子師範學堂、直隸高等法政學堂等校。棄政從教後,嚴修創辦私立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子中學和南開小學等南開系列學校崇化學會等形成了系統化的教育思想。嚴修曾任貴州學政並主張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校,在中國近現代教育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因此嚴修近代的教育思想以來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

紀念

南開中學校園內的嚴修銅像

蔡元培說評價嚴修「於舊道德素稱高貴」,周恩來則評價「嚴先生是封建社會的一個好人」「他就像一碗高湯,清而有味。」[7]

嚴修逝世後,天津南開中學、南開大學校園內均興建了以嚴修的字「范孫」命名的「范孫樓」,以紀念嚴修創辦南開學校。

1948年,胡適在《另一個中國》中撰文稱「嚴修是中國舊道德傳統和學識淵博最可敬佩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學者、藏書家、詩人、哲學家、最具公德心的愛國志士。他對教育的信念、對於新時代新學識的虛心接受和他在天津地方、直隸全省的道德名望,給年輕的張伯苓在創立遠大的教育事業上有莫大的助力。」[8]

家庭

嚴修是清末巨商嚴信厚的堂侄。 二子嚴智怡,中國近代博物院事業創建人之一。曾任直隸商品陳列館館長。1916年籌組天津博物院,1922年後先後任天津博物院院長、天津廣智館董事長、河北第一博物院院長等職。五子嚴智鍾,醫學教育家。七子嚴智開,美術教育家,曾任北平藝專校長、國立北京美術學校主任教授、教務長之職,創辦了天津美術館,並擔任館長。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梁啓超. 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 北京: 中華書局. 1989. ISBN 9787101004755. 
  2.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三):光緒九年癸未五月。庚辰朔……○引見新科進士。得旨。陳冕、壽耆、管廷獻、業經授職外。朱祖謀、志鈞、丁仁長、徐炳文、邵松年、張預、熊亦奇、李葆實、黃福楙、嚴修、准良、曹寯瀛、錢正圜、魯鵬、王培佑、秦綬章、秦夔揚、甯本瑜、趙汝翰、陳榮昌、胡景桂、曹福元、洪家滋、童祥熊、施紀雲、柯逢時、何維棟、陳如岳、汪鳳藻、趙尚輔、王式文、馬吉樟、彭鴻翊、施調賡、陳鳳樓、沉潛、鄭祖煥、華煇、陳同禮、張琦、周錫恩、傅汝梅、張筠、伍兆鰲、陳後琨、王念祖、綿文、張亨嘉、王紹廉、俞成慶、熙麟、黃桂清、曾宗彥、鄭淑璋、閻迺竹、駱景宙、濟中、高祚昌、李培蘭、陳受頤、陳名珍、彭清藜、李蔭鑾、劉昺燮、鄭邦任、李振鵬、梁鴻翥、雷在夏、康際清、鄭炳麟、李敬修、馮汝騤、孔昭乾、蒯光典、李岳瑞、閻萃峰、周紹劉、王祖畬。俱著改為翰林院庶吉士。
  3.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七):光緒十二年。丙戌。四月。己卯。……○引見癸未科散館人員。得旨、修撰陳冕、編修壽耆、管廷獻、業經授職。二甲庶吉士邵松年、張筠、華煇、丁仁長、陳名珍、曹福元、趙汝翰、朱祖謀、吳國鎮、王培佑、曹寯瀛、汪鳳藻、准良、周錫恩、柯逢時、黃福楙、李士鉁、陳同禮、胡景桂、陳榮昌、陳如岳、陳鼎、魯鵬、嚴修、施紀雲、王式文、黃桂清、趙尚輔、張亨嘉、駱景宙、馬吉樟、王紹濂、志鈞、劉昺燮、張預、彭清藜、熙麟、李葆實、綿文、俱著授為編修。
  4. 鄭致光. 张伯苓传.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9. 
  5. 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廣西師範大學. 大学之魂——中国大学校训故事.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10-01. ISBN 9787549570447. 
  6. 崇化中学,深入骨髓的国学精神. 城市快報. 2016-02-02 [2017-12-24]. 
  7. 嚴文凱. 一代人师——严修. 天津日報. 2017-02-21. 
  8. 胡適等. 另一个中国. 美國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皇冠出版社. 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