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文學
文學
中國語言文學
外國語言文學
記事總覽
出版社文學期刊
文學獎
作家
詩人小說家
其他作家
文學
散文 - 韻文 - 駢文
- - - 歌詞
小說長篇小說) - 戲劇 - 傳記
兒童文學 - 文學流派
西方文學理論 - 文學史
地域文學
古希臘文學 - 古羅馬文學
古埃及文學 - 愛爾蘭文學
美國文學 - 英國文學
意大利文學 - 非洲文學
西班牙文學 - 印度文學
中國文學臺灣文學
香港文學)- 朝鮮半島文學
朝鮮文學 - 韓國文學
德國文學 - 伊朗文學
日本文學 - 法國文學
拉美文學 - 俄國文學
作家
小說家 - 隨筆家
劇作家 - 評論家
詩人 - 詞人
作曲家 - 填詞人
散文家 - 網絡作家
分類
文學 - 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
文學類型 - 文學體裁
作家 - 登場人物
文學流派

文學(英語:literature),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是任何單一的書面作品。更嚴格地說,文學寫作是一種藝術形式,或被認為具有藝術或智力價值的任何單一作品,通常是由於以不同於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語言。

它的拉丁詞根literatura/litteratura(本身起源於litteraletterhandwriting)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書面記錄,儘管當代定義將術語擴展到包括口頭或唱歌的文本(口頭文學)。文學可以根據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是韻文還是散文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主要形式進一步區分;作品往往根據歷史時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學特徵或期望(藝術類型)進行分類。

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現實的藝術,包括韻文散文劇本小說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

這個概念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意義:現在它可以擴大到非書面的口頭藝術形式,可以與語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難就其起源達成一致。

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面作品的分佈和擴散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網絡文學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有時對能幫助作家了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

有時也能藉作家主觀想法,讓社會有不同面相去省思現況,例如女性文學的興起。

文學史

埃及新王國時期時,盧克索神廟象形繭上用聖書體書寫的拉美西斯二世名字

文學的歷史和文明發展有密切的關係。若將文學定義為用文字記錄的作品,最早的古代文學作品一般認為是古埃及文學[1]蘇美文學[2]古埃及文學中主要的文類(讚美詩、祈禱文及故事)幾乎都是以詩的方式寫成的[3],不過雖然可以清楚看出有使用詩歌技巧(poetic devices),但詩歌的韻律不明[4]。最早已知的文學作品是公元前2700年一篇由蘇美人創作的《吉爾伽美什史詩》,當中描述英雄主義、友誼、損失及追逐永生。

不同的歷史時期有着不同特色的文學。古代的文學中有許多有關世界起源及習俗起源內容,也有一些其中有道德及靈性意涵的神話。鐵器時代荷馬史詩及以較晚一些的印度史詩有較多有關作者的資訊,而許多的神話則是用口頭傳播的方式流傳下來。

各種文學都可以視為是文字的紀錄,文學本身可能是寫實或是虛構,但都可以描繪出一些事實,例如主角的動作及言語、作者的寫作風格,以及文字後的含義等。這些情節不只是娛樂性的,其中也包括了經濟、心理、科學、宗教、政治、文化及社學的相關資訊。在學習歷史時,研究及分析當時的文學也是重要的一部份。研究過去的文學可以看到不同歷史時期時,其社會和社會規範的演變,甚至於也可助於瞭解現今的文學,因為其中常常引用古希臘神話、宗教典籍及相關文獻的資料。人們不止可以從各主題相關的文學中看到該主題隨着歷史的演進(例如從經濟史的書或介紹科學及演化的書),甚至連科幻小說中都可看到類似的內容。作者常常在其作品中加入一些歷史的內容,例如拜倫勳爵在《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Canto I》中藉由主角Childe Harold提到西班牙文及法文,也提到作者的一些想法[5]。藉由文學人們可以繼續的發現有關歷史的新資訊,這個從各個學科領域都有和文學相關的子領域可以看出[6]。當人們將資訊用文字的方式紀錄下來,就比較容易從這一代流傳到下一代,留下來的資訊會越來越多。從這些資料,人們可以研究文學、提昇想法、擴展知識、也可以開始像醫學或是貿易等專業領域的研究。而隨着現代人們學習內容的增加及拓展,文學也會有一些不同,成為以後人們研究的基礎。

許多古文明都有其對哲學或是相關觀點的文學,像是古中國古印度波斯及希臘羅馬古典時代的作品。許多古代的作品,就算是敘事的形式,都還是有道德或是教誨上的目的,像梵語的《五卷書》或是奧維德的《變形記》,後來戲劇諷刺作品的受眾也變多,因此也開始有類似性質的文學創作。抒情詩常常是貴族圈的特性產物,特別在東亞,許多歌曲被貴族收集,成為詩歌。

浪漫主義的異常特質在中世紀綻放。同時,理性時代造就了民族主義史詩與哲學短文浪漫主義強調通俗的文學及情感的投入,慢慢被尋求真實的現實主義自然主義文學所取代。到了20世紀,象徵主義抬頭,探索角色的描述和發展。

中文文學史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文學與史學和神話並無明顯的界限,最早的文學是對歷史和神話的記錄。但純粹的文學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例如《詩經》。中國古代的文學主要着重在哲學、史學史軍事學、農業及韻文。中國發明了造紙術雕版印刷,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印刷文明[7]。中國的許多哲學思想是起源自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而軍事學書籍(如孫子兵法)也是在春秋戰國時開始出現。中國歷史文學則從尚書春秋戰國策史記等一直延續下來,而且有很詳細的資料記錄。

中國的文學成就最大的是詩歌,從《離騷》到唐代律詩,詩歌一直對中國文壇有着巨大的影響。後來詩、詞、曲、小說等文學形式分別在唐、宋、元、明清達到高峰。

清朝末期,中國遭受外國入侵及內部動亂,文學發展因此分成兩大部分:以維護封建統治為中心的傳統文學,及為了「反帝反封建」產生的翻譯文學及其他新文學。民國時,由胡適和陳獨秀推動的新文學運動,認為作品不應只講求形式,應注重內容的充實、表達及情感,也推動白話文學發展;1918年發表的《狂人日記》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之後,中國由於歷史原因,按照地域劃分形成了「國統區文學」、「解放區文學」、「淪陷區文學」三大部分。這一時期,武俠小說風靡海內外,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通俗小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蘇聯等地的「進步文學」對中國當時文學發展影響甚大;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文學的發展受到嚴重影響;「文化大革命」後,出現相關的反思文學傷痕文學,也有一批白話文詩人進行大量創作,取代古詩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詩歌作品。後來網絡文學興起,成為受歡迎的商業作品。

國民黨當局敗退至台灣後,1950及1960年代出現了以「四大抗戰小說」為代表的戰鬥文藝小說,都是以抗戰時期為背景,後來又出現了「反共文學」;1960年代開始,以瓊瑤為代表的言情小說也開始流行。1970年代起,台灣地區逐漸出現對台灣本土社會進行研究的新現代文學,以及強調鄉土的鄉土寫實文學,1990年後也開始興起網絡文學

文學類別

文學體裁

中國古典文學分為詩和文,文又分為韻文散文,中國的抒情詩文言文最早而比較發達。

文學一般分為小說散文詩歌劇本,並稱為四大文學體裁

詩歌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圖象詩。這是詩的一種類型,其中的文字以這樣的方式排列來產生視覺形象。
  1. 詩歌,傳統的詩歌是有韻律的文學作品。它通過想像與抒情來表達某種強烈的情感。詩歌是歷史最悠久的文學形式。中國是世界上詩歌最發達的國度之一。從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最早的長篇抒情詩離騷以來,漢代的樂府,唐宋格律詩,和唐末興起的詞,元曲以及五四以來的新詩,歷代的民間歌謠,構成了中國詩歌無以倫比的巨大傳統。西方詩歌是一種着重美學及語言節奏性的文學[8],在本質上就和散文不同[注 1],西方的敘事詩發達較晚,而結合劇本,成就很大,例如但丁《神曲》、歌德《浮士德》等。
  2. 是半詩半文的中國古代文體。

散文

  1. 散文是一種沒有嚴格的韻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學形式,與韻文相對。中國的散文從先秦諸子散文發展而來,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歷史散文和體以及奏議文告等應用文體,對後代產生了深遠影響。
  2. 應用文是針對特定需求而有的文體,例如公告、廣告等。
  3. 小品文是從作者的觀點來討論某一議題。
  4. 文言文,常指非八股文的文體。
  5. 駢文是句式多為四六句及對仗的文言文文體。
  6. 隨筆,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的散文。
  7. 筆記
  8. 遊記

劇本

劇本是另一種古老的文學形式,主要通過不同角色之間的對話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劇本可以用於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閱讀。像元曲京劇崑劇都屬於這個部份。西方的戲劇許多都伴隨着音樂和舞蹈,例如歌劇音樂劇古希臘戲劇是目前已知最早期的西方戲劇,有悲劇喜劇悲喜劇等。

小說

  1. 小說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通過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環境的描述來概括地表現社會生活。「小說」一詞最早記載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小說,是從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濫觴,經過漢末六朝的筆記,到唐傳奇話本擬話本而成熟,再傳至明清以四大奇書(後《金瓶梅》被《紅樓夢》取代,成「四大名著」)為代表的長篇小說和以聊齋志異為代表的短篇小說。西方文學一般會依小說長度區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許多的小說也都屬於虛構作品
  2. 極短篇

其它

文學獎項

有許多的文學獎,頒發給優秀的作家,表揚其文學的成就。因為文學的範圍很廣,許多文學獎項會依風格、文學類型、語言、國籍及其他特性(例如新進作家或是小說處女作等)再做分類[11]

諾貝爾文學獎是依諾貝爾在1895年的遺囑所成立的獎項,是諾貝爾獎中的一項[12],一般是因為作者的整體作品而獲獎,而非着重特定的作品[注 2]。其他不分國籍的獎項有: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布克國際獎卡夫卡獎

其他描述型式

文學技巧

文學技巧是文學創作者應用在文學中,製造特別效果的方式。文學技巧的範圍很廣,包括作品是否要用第一人稱或是其他人稱、用傳統的線性敘事或是非線性敘事、或是文類選擇都包括在內。這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一些熟悉的結構及架構,例如傳統犯罪小說,不過有些作者會特別選擇一些文學技巧來讓讀者有意外的感受。

文學技巧的使用也可能會產生新的文類,就像塞繆爾·理查森寫的早期現代小說《Pamela》一樣。《Pamela》是用許多的信件組成,稱為「書信體技巧」(epistolary technique)。因此《Pamela》讓大家再次注意到書信體小說,一個以往曾出現,但沒有這麼受注意的文類。

文學技巧和文學手段(literary device)不同,有點類似軍事戰略軍事戰術之間的關係。文學手段是在敘述中用的特殊結構,像是隱喻明喻、省略、敘事主題託寓等,甚至單純的諧音都可以作為文學手段。敘事模式也可以視為是文學手段,例如意識流敘事

文學批評是指文學批評者對其他人作品的評論和評估,有時也會用來改進及提昇文學作品。文學編輯也可以對作者帶來類似的作用。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文學批評,背後會有其理論基礎,不同種類的文學批評可以評論文學作品的各個部份或是各個層面。

註解

  1. 不過因為有散文詩[9]prosimetrum[10]等混合文體出現,散文和詩之間的分界漸漸模糊。
  2. 不過有時會特別用一些作品說明為何獲獎。

參考文獻

  1. Forster,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xix
  2. Black et al. The Literature of Ancient Sumer, xix
  3. Forster,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vii
  4. Forster,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viii–ix
  5. Lord Byron, (2008)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Canto I. Lord Byron: The Major Works. ed. McGann, J.J.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English: a degree for the curious. (2013, September 16). UWIRE Text, p. 1. Retrieved from:http://go.galegroup.com/ps/i.do?id=GALE%7CA342994126&v=2.1&u=otta77973&it=r&p=AONE&sw=w&asid=0b1f124b2250452bd1bab5551e352af3
  7. A Hyatt Mayor, Prints and Peopl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Princeton, 1971, nos 1-4. ISBN 0-691-00326-2
  8. poetry, n..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UP. [13 February 2014]. 
  9. Poetic Form: Prose Poem. Poets.org. Academy of American Poets. [15 February 2014]. 
  10. Preminger, The New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 981
  11. John Stock; Kealey Rigden. Man Booker 2013: Top 25 literary prizes. The Telegraph. [8 March 2014]. 
  12. Facts o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Nobelprize.org. Nobel Media AB. [8 March 2014]. 


外部連結

參見

文學理論
文學研究
文學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