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圈

出自求聞百科
漢字文化圈
漢語名稱
繁體字 漢字文化圈
簡化字 汉字文化圈
東亞文化圈
繁體字 東亞文化圈
簡化字 东亚文化圈
越南語名稱
國語字 Vùng văn hóa chữ Hán
漢喃 塳文化𡨸漢
越南語別稱
國語字 Vùng văn hóa Đông Á
漢喃 塳文化東亞
韓語名稱
諺文한자문화권
漢字漢字文化圈
韓語別稱
諺文동아문화권
漢字東亞文化圈
日語名稱
日語原文 漢字文化圏
日語別稱
日語原文 東亜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舊字形漢󠄁字文化圈、日語:漢字文化圏、朝鮮語:한자 문화권越南語Vùng văn hóa Đông Á)又稱漢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儒教文化圈東亞文化圈,是指歷史上受中國文化中的漢文化影響,過去或現在能使用漢字作為主要書面語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的涵蓋範圍廣泛,以中國為絕對核心,包括歷史上曾向漢地朝貢過的國家、民族或部落,與現代劃分之東洋地區在很大程度上重合,包括中國越南朝鮮半島琉球群島日本列島等。這些地域在古代均以農耕社會為主,接受冊封體制型的外交模式,並且以漢字為外交用語。東亞各國從中國的歷代王朝中引進各種服裝、建築、音樂、宗教和節日習俗,經過長時間的本土化後,均發展出和中國類似之文化,但也能對中國保持著自己的獨立特色。

漢字誕生地漢地以及周邊的越南朝鮮半島日本等地,歷史上完全使用漢字或與固有文字混合使用,古代官方及知識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和韓國稱為「漢文」)作為言文不一致的冊面文體。於現代韓語越南語日本語中,六成以上詞彙都是由古漢語派生出之漢字詞所組成。另外日本假名越南喃字皆是從漢字衍生之文字,朝鮮半島諺文雖為固有文字但亦能跟日文假名一樣同漢字混合使用。

命名、詞源及別稱

雖然漢字文化圈在東亞古代確實存在,但是在20世紀之前,「漢字文化圈」這個稱謂卻不存在,文化圈中的國家們也沒能發明出一個專用名詞來形容它。

日本歷史學者西嶋定生1962年提出了「東亞世界論(冊封體制論)」(東アジア世界論(冊封体制論)),讓東亞的歷史學第一次在學術層面上接觸到了「文化圈」的概念。然而,西嶋定生主要以冊封體制為論述主體,而非文化圈本身,故漢字文化圈的概念在此時依然也沒有得到確立。

漢字文化圈首先以「東亞文化圈」的名稱存在,目前找到的最早來源是德語的「Chinesischer Kulturkreis(意為中國文化圈)」[1],日本的語言學家龜井孝1917年翻譯這個德語名詞時,將後半部的「Kulturkreis」譯為「文化圈」,而前半部述語則刪去「中國」一詞,改以「東亞」形容之,以避免日本在其中處於從屬地位。但是,日語里的「東アジア」和歐美所定義的不同,在二戰前也可以指大東亞共榮圈,包括東南亞印度。為了迴避帶有強烈法西斯色彩的 "東亜",日本人在二戰戰敗後創造出「漢字文化圈」來代替。

相關研究

南北朝至宋代

在考慮作為歷史學概念的漢字文化圈的外延的時候,西島定生(日語:西嶋定生)的「冊封體制論」假定的從南北朝時代到唐代的地域秩序成為第一參照例。以西島的「東洋世界」的定義為指標,除了冊封體制,還包括漢字儒教佛教律令制。符合這個指標的主要朝貢國有新羅(朝鮮半島南部)、渤海國(朝鮮半島北部及中國東北東部)、倭國(日本)。這個以外,沒有引入律令制的國家如高句麗百濟也應納入漢字文化圈的範圍。北宋以後,高麗國取代新羅,並加入了新成立的大越國(越南)。

此外,關於南詔及後續的大理國,其政治制度和文化的漢化程度,從漢籍資料較難推測出。而南詔受唐朝廷冊封、大理受北宋朝廷冊封,流行中國密教,移入的漢人參與政治活動,因此可將其視為同新羅、百濟類似的「東洋世界」朝貢國[2]。另外,遼、金、西夏長期軍事威脅北宋南宋,多數場合不使用漢語文言文,而制定並使用獨自的文字,如契丹文西夏文,但這些文字均受到了漢字的影響。

明代以後

明朝恢復「冊封體制」以後,可納入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及地區)基本確立下來並延續至今,朝鮮琉球大越(越南)及日本都符合條件。當時的日本不僅脫離了「冊封體制」,律令制也已形式化,與此相應的科舉官僚制度發達的狀況說明西島定生所列的四大點已非必要條件。第一個要列舉的有特色的文化要素是文字系統文言文(即漢文)的導入促進了用漢字來表記自身語言的發展,日本的假名、朝鮮的吏讀鄉札口訣諺文並非直接從漢字派生出的文字,但其音節文字的特點明顯受到漢字的影響。此外語言學者西田龍雄指出本民族文字的發明也有可能是受契丹文的啟發。越南的喃字是由漢字派生出的獨立文字。由此各國逐漸確立了「本民族文書系統」。不過,直到近代以後,這些書面語言才獲得了優於文言文的官方文字地位。宗教上,本土化的佛教道教帶着地域性的濃淡及綜攝(syncretism,「輯合」),在民間普及。儒教由於與政治思想相匹配,在圈內形成一個較為穩定的共通思維框架。包括使用筷子餐飲,品,使用來建築和使用毛筆來書畫等類似的生活文化也作為漢字文化圈的共同特徵,以中國為中心分布開來。

共同文化特徵

曆法與歲時民俗

漢字文化圈都遵循中國的夏曆及其歲時祭享之俗。中國的曆法,是從夏朝開始的,所以又叫夏曆。[3]漢人周年作息,隨月令二十四節氣而為生活節奏。自《周書》「周月」、「時則訓」所見,有四季——春夏秋冬,再分十二個月及二十四節氣。古有"三正"之說,夏正建寅(孟春正月),殷正建丑(季冬十二月),周正建子(仲冬十一月)。中國以正月為歲首源自「行夏之時」是儒家的治國要義和神道設教的深意,可謂傳承先聖之天時要義。[4]歲時曆法見於《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管子·幼宮》、《淮南子·時則訓》。《禮記·月令》既反映了其編定成書以前有關的歲時民俗,也是成書以後的歲時民俗的直接源頭。歲時民俗就脫胎於月令文化以及與月令有關的文獻,與四時相對應,每時都有一班帝神,與時月、天氣的變化相對,每個月各有相應的祭祖規定和禮制。

中國的歲時、歲事、月令、時令在日本被稱為「年中行事」或者「名節」,在韓國稱為「歲時風俗」。[5]江戶時代齋藤月岑著有《東都歲事記》,朝鮮時代柳得恭著有《京都雜志(경도잡지)》(1800年前後)、金邁淳著《洌陽歲時記(열양세시기)》(1819年)、洪錫謨著《東國歲時記(동국세시기)》(1840年前後),其中多引用中國古典,仿宋朝故事,慕華思想深厚。

禮儀文化

服飾

東洋文化在儒教的影響下,以四書五經為基礎形成了相似的冠婚喪祭的習俗,以及衣冠制度。[6]

成人禮

儒家傳統,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取表字[7]女子行笄禮[8]為成人之道。[9]

君主王公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周文王十二歲而冠,周成王十五歲而冠。後世民間流行早婚,婚前也經常行成年禮。華人某些族群當中有十六歲舉行民俗成人禮的習俗,如潮汕地區的出花園、臺灣閩南人的做十六歲、馬祖地區做出幼等。亦有些地區把成人禮和婚禮合流,新人在婚禮前夕上頭蜑家人則有脫褐。這些皆是傳統冠禮和笄禮的簡化和變異。日本近代以來稱之為成人式。韓國的規定亦相似。[10]

婚禮

東洋各國皆以婚禮六禮為基礎,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11]現時東亞文化圈的傳統婚禮多以《朱子家禮》為藍本再本土化,如把納吉、納徵合為一禮,傳統婚書中的「三書」亦得到保留,其中主要保留禮書,有些會省去聘書迎書。婚後禮的婦見舅姑禮至今仍然十分受重視,即使一些新人改用西式婚禮或其他非傳統形式的婚禮,甚至裸婚,結婚後新人仍然會依照傳統拜見新郎的父母,代表婚姻得到男方家族承認,女方正式成為男方家族成員。

喪禮

東洋各國都遵循喪服喪制的禮儀,以五服界定喪服及喪期,主要表現為守孝招魂等等禮節。參與喪禮的賓客會給予喪家賻儀,喪家亦會回禮

祭禮

根據儒教經典,漢字文化圈都祭祖,祭祀日月、星辰、社稷、山川、大儺。還有祭孔和韓國釋奠祭(석전제)。

政治意識

文字與文學

歷史上,正式場合主要使用傳統漢字,民間亦使用本民族被借用和改造成各種非漢字的「漢字型文字」與「標音系統」,如注音符號方音符號、韓國的諺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這些在字形和組字原則上都表現出與漢字的淵源關係。

歷史上,正式場合多使用漢文(文言文),民間亦使用本民族文字與漢字混用的本民族書寫系統(參看韓漢混用文漢字假名混寫文漢喃文注音文)。

工藝技術

中國的工藝技術可追溯到《周禮·考工記》記載的六門工藝里的三十個工種,包括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設色之工、刮摩之工、摶埴之工等,包括木工、金工、皮革、染色、琢磨器物及制陶等內容。韓國與日本,在傳統工藝的很多方面,是直接學習或者繼承了中國的技藝與造物精神的。古代日韓工藝文化的發展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即包括工藝技巧、工藝形式等的傳授和模仿,也包括深層次文化觀念的借鑑和學習。比如漆器工藝是途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在南線,中國漆器流通主要在與百越、安南、身毒、暹羅等國之間,並通達印度、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地區。[13]螺鈿技藝的傳入對於朝鮮半島漆藝的影響意義重大。[14]

生活文化

歷史

秦漢

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更充滿信心與優越感,認為落後的地區會被中國吸引,前來朝貢。中國文化可以不斷的擴大,達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秦始皇象郡,將越南北部首次納入版圖。

漢初,趙佗安陽王,設交趾九真等郡,將疆域延伸到今越南中部。

魏晉南北朝

  • 韓國

高句麗百濟新羅鼎足而立。 半島北部:永嘉之亂後,中國東北的高句麗南下佔領了樂浪帶方兩郡,將疆域拓展到朝鮮半島,同時與分裂的北方中原諸政權維持友好關係。 西元五世紀初,全盛時期的高句麗與東晉結盟,形成與中原王朝南、北兩面外交關係。429年高句麗遷都平壤,成為地道的半島國家。 半島南部:百濟位於半島西南部,臨黃海,曾長期與高句麗為敵,與東晉、南朝較為密切。新羅位於半島東南,臨日本海,初期透過高句麗吸取中華文化,與北中國的關係較為密切。六世紀以後新羅興起,朝鮮半島上形勢產生變化。高句麗聯合百濟,以壓制新羅,新羅轉而與中原國家較為密切。 372年高句麗設太學、傳入佛教、頒律令(初期以高句麗為最盛)。384年百濟設太學、頒律令。

南朝建立朝貢關係。根據南朝史書的記載,倭五王的倭國繼百濟、高句麗之後,在五世紀中與南朝建立朝貢關係的第三個。西元538年佛教由百濟傳入日本。同時期,中國的儒教易學曆算醫學,亦先後由百濟傳入日本。

隋唐、五代十國、宋遼金夏

韓國

朝鮮半島初次出現統一王國。帝國一再對高句麗用兵,在新羅的幫助下,唐於660年滅百濟,668年滅高句麗。朝鮮半島首次出現統一王國統一新羅。西元583年,新羅始頒佈律令及允許傳佈佛教。政治、經濟制度全仿唐制。文化上,新羅創出用漢字來標音的「吏讀文」。科舉考試指定書籍是儒家經典。大量派遣留學生至長安的太學,如崔致遠高中唐科舉進士,且嫺熟漢文,歸國後,備受國人推崇。

日本

西元7至9世紀,中國進入隋唐時代,日本逐漸進入主動、直接吸收中華文化的時期,是歷史上吸收中華文化最多、最快的時期。 從西元607年初次派「遣隋使」至中國,往後二百五十年間,遣使不斷。透過使節來華的留學生、學問僧,唐代文化大量傳入日本。 天皇名稱、「日本國號的確立、中央體制、地方制度、考試制度、土地田賦制度等,日本多以唐制為藍本。

奈良京都受唐式文化影響深遠,此兩京的建築系仿自唐長安城日本人借用漢字偏旁發明「片假名」、根據漢字草書發明「平假名」。奈良時期,中國的成實三論法相俱舍華嚴律宗傳入日本。至京都時期,在傳入天台真言宗後,完成了大乘佛教的東傳。

藝術、娛樂方面,唐朝各項藝術娛樂傳入日本,如圍棋書法音樂舞蹈等經過消化改造,已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越南

唐設安南都護府,為中國唐朝統治時期。

唐昭宗天佑三年(906年),加靜海軍節度使曲承裕同平章事,成為越南實際自治的開始。晉出帝天福四年(939年),吳權建政稱王

968年(北宋時),丁部領統一國境,立國號為大瞿越,建立丁朝(當時國境相當於現時越南的北部)。丁朝與宋朝的使節來往頻繁,建立宗藩關係

文化交流紀實

日本江戶時代儒學者常和朝鮮的儒學者用漢字筆談的方式來爭論儒學問題;時代前來中國大陸朝貢的使節團當中,安南(越南)使節與朝鮮使節曾經互贈漢詩。而古代琉球國亦曾發生朝鮮國漁船迷航,而由琉球王國協助後送返朝鮮的事件,當中琉球國王致朝鮮國王的文書(現藏於日本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自然也用漢文寫成。袁世凱馬相伯可以與朝鮮國王、官員筆談。黃遵憲等可以與琉球人、日本人筆談。[18]梁啓超孫中山康有為黎庶昌王照不懂日語也可以直接與日本人筆談。[19][20][21]

即使在現代社會,利用漢字的筆談也為東亞人民之間的交流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韓國首爾市立大學教授金榮旭指出,越戰期間,一名被派遣至越南的南韓國軍排長在與越南當地村長以漢字筆談後,讓這個小村落的無辜村民逃過了美軍的猛烈轟炸;一些韓國遊客在前往中國旅行時,因水土不服而瀉吐時,向中國藥劑師遞上寫有「腹痛」和「消化不良」的字條後,即迅速獲得處方[22]

近代

18世紀之後,中國在多場對外戰爭中戰敗,朝貢體系下的各屬國對中國的國力產生質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擺脫落後文化的象徵,部分地區開始實行漢字廢止政策

17世紀由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大·德羅茲Alexandre de Rhodes)為越南語設計的國語字越南語Chữ Quốc Ngữ𡦂國語)被後來的法國殖民當局在學校中廣泛推廣,雖然當時並未完全普及,但在20世紀中後期,其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儒字(漢字)和喃字,成為越南國家的官方文字。因此,20世紀後半葉以後,理解漢字的人除了老年人和一部分的專家以外,變得很少。

南韓使用的漢字,只用作併記,註解和消歧義。二戰後,朝鮮王朝的第4代國王世宗所創造的朝鮮文字——諺文언문、한글)被普遍使用,報紙上漢字的使用頻率也不高,一般只會用於迴避歧義的詞語時使用(參看韓國漢字#文字戰爭)。北韓甚至已經完全廢除漢字,除了日常語言外,法律也不採用漢字書寫。

日本雖然繼續延用漢字,但近年來年輕人的漢字水準較老一輩低落,部份漢字詞彙只能用假名仮名、かな)的書寫方式來代替。

目前除了香港澳門台灣地區一直沿用傳統漢字外,部分使用漢字國家的政府確定了漢字的簡化方案,如日本漢字採用新字體舊字體在現代日語仍可交互使用)、中國(除港澳台)則採用通用規範漢字。漢字在新加坡以及其他除馬來西亞之外的東南亞華人地區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度很少,不過也有自己的簡化方案(或比照中國大陸簡化字,但中文傳統漢字在民間仍少量通用)。馬來西亞華人地區的漢字使用頻率極高,且隨著華人受教育程度逐漸提高的影響,早期民間自創的簡化字早已逐漸被遺忘,改為採用中國的簡化字,而大部分中文報章的標題都會使用傳統漢字。另外現在的越南韓國漢字的使用頻度已比以前少很多。在美國加拿大海外華人的地方也有以漢字為主的報紙

參考文獻

  1. 何群雄 著:《漢字在日本》頁174,香港:商務印書館,ISBN 962-07-1404-0
  2. この文の記述にあたっては林謙一郎「南詔・大理国の統治体制と支配」『東南アジア-歴史と文化-』28号、1999年、28-54ページを参考にした。
  3. 《竹書紀年》:夏初"頒夏時於邦國"。
  4. 《論語》「顏淵問為邦。子曰: 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
  5. 李杜鉉,1974,《韓國民俗學概説》
  6. 《禮記·王制》:「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制。」
  7. 《禮記·內則》:「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
  8. 《禮記·喪服小記》「男子冠而婦人笄。」
  9. 《禮記·冠義》:「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為禮也。」
  10. 朝鮮《議政府請立勳親之嗣加冠從仕之法》:「 冠禮, 依《文公家禮》十五歲; 從仕, 參酌古今, 十八歲時, 許令入仕。」
  11. 朝鮮《領議政河崙上嘉禮事宜》:「崙啓: 「嘉禮時, 臨軒命使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告期告廟等事, 令禮曹啓聞。」 上曰: 「天子納後外, 不行此禮, 況諸侯納嬪媵乎!」」
  12. 東アジア文化圏:「……冊封体制の原点たる封建制と華夷思想が成立し、周辺地域が中国文明の影響を受けて未開から文明へと移行し国家形成を始める。……」(西嶋定生、總說、岩波講座世界歷史4)存档副本. [2009-09-05]. 
  13. 漆藝:中國器物之美的傳播 中國社會科學報
  14. 钟声:韩国螺钿漆器发展与中国漆艺渊源考略. [2015-01-12]. 
  15. 存档副本. [2009-09-05]. 
  16. 存档副本. [2009-09-05]. 
  17. 朝鮮《仁祖實錄》:「오기는 왔습니다. 대체로 귀순한 노인(虜人)은 자기 양자인 모유견(毛有見)을 시켜 주관하도록 하고 곧바로 한복(漢服)을 갈아 입히기 때문에 사람들이 식별을 할 수가 없습니다.
  18. 鄭子確、實事惠秀理 編校:《黃遵憲與日本友人筆談遺稿》 (1968年)
  19. 康有為、犬養毅筆談記錄,日本岡山縣木堂紀念館藏。
  20. 《志賀重昂與梁啓超的筆談》,載於《光明日報》1959年7月9日
  21. 《與日本領事竹添進一筆談節略》,光緒八年二月十二日,參見李鴻章:《議球案並呈竹添問答》「附件」,《李文忠公全書·譯署函稿》卷13
  22. 南韓學者:「漢字盲」問題亟需改進. [2009-11-28].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