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

出自求聞百科
天干
地支
濕土 燥土

天干[注 1],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字計序符號,共10個天干字母:等十干,循環使用。中國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古代常以之來命名、排序、紀時。

天干的產生

天干最晚在先商已經開始,明顯的證據是商族領袖之稱號爲上甲、匸乙、匸丙、匸丁、主壬、主癸。正式將這十個符號命名為天干應該與地支有關:干為主幹,支為分支,兩個相對的命名應當是一起出現的。在商朝開始出現天干與地支配合用以紀日,使用干支紀年要更晚一些。

關於天干何來說法眾多,其中一種是古人根據事物十個狀態排序以定的,視為循環。其中植物的生長就是一例︰按

  1. 甲就是「鎧甲」,指萬物破殼,植物破土萌芽;
  2. 乙就是「軋」,指萬物初出地面,呈彎曲狀;
  3. 丙就是「炳」,指萬物長勢旺盛;
  4. 丁就是「壯」,指萬物的長勢猶處於青春期,成長壯實;
  5. 戊就是「茂」,指萬物生長最茂盛的時期,是為最頂峰;
  6. 己就是「起」,指植物開始屈曲其形;
  7. 庚就是「更」,指植物枯萎衰亡,始入土中,與乙相反;
  8. 辛就是「新」,指萬物更新;
  9. 壬就是「姙」,指陽氣正潛地中,萬物被養育;
  10. 癸就是「揆」,指萬物閉藏於土,萬物萌芽。[來源請求]

現代研究的結論之一[誰?]是天干源於原始人類以人體部位計數、排序,下面列出《說文解字》中的釋義:

  1. 一曰人頭宐為甲,甲象人頭。
  2. 乙承甲,象人頸。
  3. 丙承乙,象人肩。
  4. 丁承丙,象人心。
  5. 戊承丁,象人肋。
  6. 己承戊,象人腹。
  7. 庚承己,象人臍
  8. 辛承庚,象人股。
  9. 壬承辛,象人脛。
  10. 癸承壬,象人足。

天干與地支

天干用於紀時超出10即會重複,地支用於紀時超出12也會開始重複,用天干和地支組合紀時可以減少重複,從而避免混淆。中國古代採用了一種類似拉鏈干支組合,一邊鏈齒是循環的天干,一邊鏈齒是循環的地支,最終可以出現兩者的最小公倍數即60個組合,所以出現一甲子=60年的說法。

天干是十進制,容易直觀地計算;地支是十二進制,在記錄時辰和月份方面具有優勢;干支組合是六十進制,適合間隔較密(紀日)和不要混淆(紀年)的情形。中國古代靈活地使用天干、地支之干支組合來表達時辰,這樣就出現了所謂的生辰八字

天干與陰陽五行、五方

天干的十個符號按其自身的含義可以與五行的五個符號和五方進行匹配。

  • 甲、乙為木、東方
  • 丙、丁為火、南方
  • 戊、己為土、中央
  • 庚、辛為金、西方
  • 壬、癸為水、北方

天干也有陰陽之分:

  • 甲、丙、戊、庚、壬,屬陽。
  • 乙、丁、己、辛、癸,屬陰。
天干 陰陽五行 年份除以12的餘數 五方 二十四方 地支 生肖
公元前 公元後
7 4 ~ 75°(心宿)
6 5 ~ 105°(氐宿)
5 6 ~ 165°(張宿)
4 7 ~ 195°(柳宿)
3 8 辰、戌
2 9 丑、未
1 0 ~西 255°(畢宿)
0 1 ~西 285°(胃宿)
9 2 ~ 345°(危宿)
8 3 ~ 15°(女宿)

組合

天干有五個組合,而這種天干組合之後,會變化成另一種不同的五行,因此會產生不同的較應。除了化合之外天干還有互相沖剋,故此亦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 天干化合:甲己合化土 乙庚合化金 丙辛合化水 丁壬合化木 戊癸合化火
  • 天干相沖:甲庚相沖 乙辛相沖 丙壬相沖 丁癸相沖
  • 天干相剋:甲乙木剋戊己土 丙丁火剋庚辛金 戊己土剋壬癸水 庚辛金剋甲乙木 壬癸水剋丙丁火

用途

由於天干具有甲、乙、…、癸的固定順序,所以可作為代號使用,類似於第一、第二、…、第十;用盡天干後,再使用12個地支。因為天干地支只有22個,所以羅馬字母次序最後的「w」、「x」、「y」及「z」沒有天干地支對應;遇到「w」、「x」、「y」及「z」,就分別用「物」、「天」、「地」及「人」。[1]另一方面,天干也能作為名目之用,僅視其代稱,不代表其順序。

  • 表示順序尺度,代表先後關係:
    • 農曆紀年中的干支組合
    • 用於表示優劣。例如臺灣是小學中學高級中學學生成績的等第,分爲優(不是天干)、甲、乙、丙、丁等。
    • 化學中對一些相近有機物的中文名稱經常使用天干來區別。如甲烷乙烷乙烯丙烷甲基乙醇等,通常表示的是該分子基團中C(原子)的數量。例如癸烷表示的就是有10個碳原子的烷分子。
    • 代表流水號,例如臺灣部分學校以天干命名班級,如:甲班、乙班、丙班等。台灣鐵路1950年代以前,座位號碼的車別是以天干作區分,例如:甲車24號。
    • 用於順序,例如某些學校試卷上的題目會用甲乙丙丁作順序,比如:甲、把右側英文字母填在...
  • 表示名目尺度,僅作為代稱而不具先後關係
  • 在十九世紀中期,中國數學家李善蘭用天干、地支、「物」、「天」、「地」及「人」把羅馬字母翻譯成中文,十天干分別代表「a」至「j」這10個小寫字母;大寫字母用代表小寫字母的漢字加「口」字旁表示。

各語言中的天干

天干 中古漢語 注音符號 漢語拼音 吳語 福州語 粵語拼音 閩南語 日語 朝鮮語 越南語 壯語 蒙古語天干 滿語天干 藏文天干
音讀 訓讀 意義
krap ㄐㄧㄚˇ jiǎ ciaeh43
kaeh43
kah gaap3 kah こう(kou) きのえ(kinoe) 木之兄 갑 (gap) giáp gyap 呼和(青) ᠨᡳᠣᠸᠠᠩᡤᡳᠶᠠᠨ niowanggiyan ཤིང་པོ shing pho
qit ㄧˇ ieh43 eik jyut6 it おつ(otsu) きのと(kinoto) 木之弟 을 (eul) ất iet 呼和格欽(次青) ᠨᡳᠣᡥᠣᠨ niohon ཤིང་མོ shing mo
piengx ㄅㄧㄥˇ bǐng ping51 ping bing2 piáⁿ へい(hei) ひのえ(hinoe) 火之兄 병 (byeong) bính bingj 烏蘭(紅) ᡶᡠᠯᡤᡳᠶᠠᠨ fulgiyan མེ་ཕོ me pho
teng ㄉㄧㄥ dīng ting44 ting ding1 teng てい(tei) ひのと(hinoto) 火之弟 정 (jeong) đinh ding 烏拉格欽(次紅) ᡶᡠᠯᠠᡥᡡᠨ fulahvn མེ་མོ me mo
muh ㄨˋ vu223 muo mou6 bō͘ ぼ(bo) つちのえ(tsuchinoe) 土之兄 무 (mu) mậu fouh 希拉(黃) ᠰᡠᠸᠠᠶᠠᠨ suwayan ས་ཕོ sa pho
kix ㄐㄧˇ ci51 ki gei2 き(ki) つちのと(tsuchinoto) 土之弟 기 (gi) kỷ geij 希拉格欽(次黃) ᠰᠣᡥᠣᠨ sohon ས་མོ sa mo
krang ㄍㄥ gēng kan44 keing gang1 kiⁿ こう(kou) かのえ(kanoe) 金之兄 경 (gyeong) canh geng 察干(白) ᡧᠠᠩᡤᡳᠶᠠᠨ xanggiyan ལྕགས་ཕོ lcags pho
sin ㄒㄧㄣ xīn sin44 sing san1 sin しん(shin) かのと(kanoto) 金之弟 신 (sin) tân sin 察嘎格欽(次白) ᡧᠠᡥᡡᠨ xahvn ལྕགས་མོ lcags mo
njim ㄖㄣˋ rén nyin223
zen223
ing jam4 jîm じん(jin) みずのえ(mizunoe) 水之兄 임 (im) nhâm nyaemz 哈喇(黑) ᠰᠠᡥᠠᠯᡳᠶᠠᠨ sahaliyan ཆུ་པོ chu pho
kjyix ㄍㄨㄟˇ guǐ gue51 kui gwai3 kùi き(ki) みずのと(mizunoto) 水之弟 계 (gye) quý gveiq 哈喇格欽(次黑) ᠰᠠᡥᠠᡥᡡᠨ sahahvn ཆུ་མོ chu mo

注釋

  1. 「干」,拼音gān注音ㄍㄢ粵拼gon1

參考文獻

  1. [1]李善蘭:改變近代中國的科學家第147及148頁)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