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

出自求聞百科
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

八寶山革命公墓大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北京市石景山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近現代
登錄2014年4月25日(併入第七批)

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是位於中國北京市石景山區石景山路9號的一座革命公墓。2014年被國務院增補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歷史

剛公祠堂與護國寺

八寶山革命公墓的原址為明朝的護國寺及剛公祠堂。明朝時,八寶山南麓有兩座佛寺,分別為護國寺、靈福寺。靈福寺始建於元朝,位於今八寶山革命公墓的東南方向,現在靈福寺前的兩棵古銀杏樹仍立於石景山路北側、玉泉路口西北側。[2]護國寺位於靈福寺西北方向,即今八寶山革命公墓的所在地。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司禮監掌印太監麥福興建了護國寺,同時修葺了護國寺西側的剛公祠堂,立有《黑山會護國寺碑記》,其中在記述麥福購買的七十畝地時,提到護國寺位於靈福寺之東:「東至靈福寺界,西至剛公神道,南至官道,北至剛公墳所。」

相傳,剛公祠堂為明朝永樂初年的司禮監太監剛鐵之墓。據學者考證,剛鐵是明朝中後期宦官們曼德拉效應所構造的忠勇人物,作為「宦官祖神」供奉。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重修黑山會墳塋碑》載,正統七年以前,剛鐵墓「有堂……有祀,牌樓、石門之屬,井井其備,歷歲久,入於壞爛。」正統壬戌(正統七年,1442年)內官監太監李德對剛鐵墓進行修葺。弘治三年(庚戌年,1490年),黃珠再次修復,而後司禮監太監覃昌「請於孝廟,令有司致祭,歲以清明為期,著為令典」,由此使這裡正式成為紀念剛鐵的祠廟。[3]

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重修皇明故司禮監太監剛公墓記》載,嘉靖六年(丁亥年,1527年),尚衣監太監李某、內官監左少監婁斌在剛鐵墓的神道中興建了一座佛寺;嘉靖九年(庚寅年,1530年),司禮監太監張佐「見梵宇之當道,蔽然目前,甚非所以奠幽靈而慰忠魂,報功德而昭國典也。詢之父老,□曰所無,遂決議遷之□地,以復舊制。」《重修皇明故司禮監太監剛公墓記》中還稱,「故我今日司禮□賢公有正大之□,□梵宇之非。不然,則剛公忠義之心無以慰□,先朝褒崇之典、憫□之意,□夫嗣續諸公景仰之誠舉,無以昭□□後世矣。」嘉靖三十年(辛亥年,1551年)徐階所撰《護國褒忠祠記》稱,「祠為堂若干間……又其旁有寺,屢圮而葺。」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剛祖祠記》載,「司禮監張公佐以寺墓神道前,議□之東南數武,即今護國寺地也。」以上材料說明,明朝嘉靖六年在剛鐵墓的神道中興建的佛寺,很快便於嘉靖九年被司禮監太監張佐遷到剛鐵墓的東南側,即後來的護國寺的所在處。而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重修護國寺碑記》則記載,「……歲清明,以上命享,亦得稱祠。而所稱護國寺者,則由內官監太監李公德始也。嘉靖庚寅,大司禮張公佐撤寺,仍祠會之舊。」此說認為,剛鐵墓稱「祠」之後,正統七年由內官監太監李德設護國寺,後於嘉靖九年被司禮監太監張佐撤銷,恢復該祠舊貌。該說法與上述各碑的說法均矛盾。[3]

根據嘉靖三十年(1551年)《黑山會護國寺碑記》的記載,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即庚戌之變發生之年,司禮監掌印太監麥福、內官監掌印太監高忠重建了祠堂三間,並增建兩廡六間、石門一座,同時還在其東南購地興建了護國寺。由此形成了延續至今的祠寺並存的狀態。從此,該組建築合稱為「剛公祠寺」。祠稱「剛公祠堂」,寺稱「護國寺」。至於「褒忠」一詞,嘉靖三十年(辛亥年,1551年)徐階所撰《護國褒忠祠記》稱為「護國褒忠祠」,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馮有經所撰的碑記稱為「褒忠祠」,清朝乾隆道光等碑均稱「褒忠祠」,僅有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碑記稱為「褒忠護國寺剛祖祠堂」。 [3]

嘉靖三十年(1551年)《黑山會護國寺碑記》全文稱:[4]

此後,萬曆元年(1573年)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重修鼎新」,「復置地二頃一十畝,園圃一區,以為崇奉香火之資」。萬曆十九年(1591年)司禮監掌印太監張誠「復寺,拓祠會之制」,此外「至營房山縣,資修山廠一區、廡十餘楹,又置依寺地六十畝,廬守祠者,以供佛及公」。萬曆二十年(1592年)王家屏所撰碑記中稱,張誠此次恢復護國寺「佛寺之復,匪崇異教,惟是真武助順,三犁奏功,信符感之不虛,明神人之一宗。爰作佛曲,大士羅漢,顯現雲表。此文皇神道之教,而剛公往所欽承者。先寺後寢,倘亦禮公嚴事聖祖之心如一日乎!不然,豈謂清梵賢於祠官之祝,而輒因公以徹冥福哉!」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司禮監掌印太監陳矩孫隆等人「建舍置地」。清朝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緒宣統年間均有重修,其中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黑山護國寺碑記》載,「靈福殿東西配殿六間,牌樓一座,則今之所增建也」,可見此次重修擴建規模較大。[3]

起初,護國寺是剛公祠堂的附屬建築,到後來剛公祠堂反倒成了護國寺的附屬建築。王家屏所撰的《黑山會重修護國寺剛公祠堂碑記》,已表明該情況。宣統三年(1911年)的《重修黑山護國寺碑記》稱護國寺「凡彩畫者則有靈福殿、三世佛殿、天王殿與褒忠祠。」[3]

圍繞剛公祠堂及護國寺,明朝清朝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宦官墓群,還有宦官組織。弘治八年(1495年)《重修黑山會墳塋碑》稱,「處永樂年間,開國元勛、司禮監太監剛公鐵葬於是,茲後內官內□葬此者不下百數冢。」光緒二十年《故宦官題名碑》中載,清朝中葉之後,管理廟務總管谷丑、領善圓明園首領張成興、杜慶,引善長春宮總管劉進喜,參與修葺的圓明園總管邵文英,乾清宮總管田廷魁等人均葬於此處。[3]

《重修黑山會墳塋碑》提到的「黑山會」,本來是剛公祠堂及護國寺所在地的地名。弘治八年《重修黑山會墳塋碑》開頭便稱:「距都城西十八里,有地名黑山會,峰巒抱環……」萬曆壬辰(萬曆二十年,1592年)大學士王家屏所撰《黑山會重修護國寺剛公祠堂碑記》則稱,「若剛公者……葬黑山。黑山者,在燕萬山中,庶幾像祁連……於是諸貴人之從九原者會焉,故稱會。」此處提到的地名變為「黑山」,而「黑山會」則變為宦官公墓的代稱,比喻宦官死後聚集到此相會。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馮有經所撰《重修黑山會褒忠祠碑記》稱剛鐵「卒葬黑山,因為之祠。祠曰褒忠,忠可知己。嗣後中貴人置會其間,歲時以上命致祀如禮,而建寺居僧以守之。」據此則黑山會又成了建立褒忠祠後,宦官在此創設的某種祭祀組織。弘治八年《重修黑山會墳塋碑》、嘉靖十年《重修皇明故司禮監太監剛公墓記》、嘉靖三十年《護國寺記》、嘉靖三十年《黑山會流芳碑記》也都顯示了黑山會是一個宦官組織。[3]

清末民初,黑山會已成為宦官養老送終的行業慈善組織。護國寺末代住持信修明(任至1950年該地闢為革命公墓為止)的回憶錄稱:「太監養老義會由明朝至今,由來久矣。凡為太監者,無貴賤皆苦人,所以有養老義會之設……故舊都寺廟,多與太監有關係。其純粹養老者,廟亦有二,一在北平市北長街萬壽興隆寺,一在平西黑山護國寺……凡入會者……三年後准進廟食宿,死亡有棺,為做佛事,葬於公地,春秋祭掃,後死者送先死者,較親族有過焉。」[3]

宣統三年(1911年),長春宮總管張蘭福(字祥齋)在此創建同仁院,由於閒散太監生活無着,故「募得共七萬餘金,築院之餘,存儲生息,以為常年經費,俾閒散之貧老者居於斯,養於斯,終於斯,殯於斯。」這裡成為貧窮或年老的閒散太監的世代養老之地。[3]

革命公墓的創建

八寶山革命公墓大門
烈士紀念園西一區

八寶山革命公墓創建於1949年11月。北平和平解放後,遵照周恩來建立革命烈士墓地、教育人民群眾的指示,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吳晗受命建設革命公墓。在吳晗的領導下,北京市迅速成立了公墓籌備組,吳晗親自率人勘察,最終選址在八寶山的護國寺興建公墓。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八寶山的護國寺改建為公墓,並遵照周恩來的意見,將公墓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處。據說,公墓的主體建築格局由建築師林徽因設計。1970年,經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北京市革命公墓更名為「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5][6]

起初在徵用護國寺及其所轄土地時,北京市人民政府派出三位幹部(一位來自北京市郊區工作委員會,兩位來自北京市公墓籌備組)同護國寺住持信修明進行協商。公墓籌備組人員回到北京市人民政府之後,經反覆研究,迅速擬定了搬遷安置居住在護國寺的太監的方案。隨後,公墓籌備組人員找到信修明,將方案交給他。根據該方案,信修明被安置在北長街萬壽興隆寺太監廟,年老太監安置在琉璃河太監廟,其他太監安置在西斜街太監廟。信修明和太監們見人民政府未將他們趕往農村,且依然將他們安置在太監廟生活,而且還都在北京市內,便接受了安置。[7]

以王荷波為首的18人集體墓是八寶山革命公墓的最早入葬者。王荷波是中國工人運動先驅,在北京被張作霖逮捕,於1927年11月18日與其他17人在安定門外遭秘密槍殺,史稱「十八烈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提出要找到十八烈士的遺骨,並儘快安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工作組經過2天挖掘,發現了王荷波的遺骨。隨後,十八烈士的遺骨入葬八寶山革命公墓。[6]

八寶山革命公墓創建時,主要用於安葬「我國已故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民主黨派領導人、愛國民主人士、著名科學家、文學家、高級工程技術人員、革命烈士、國際友人和縣團級以上領導幹部」。1992年,根據北京市人民政府的規定,安葬範圍由原來規定的縣團級以上幹部提高為司局級以上幹部。1996年12月,八寶山革命公墓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7年5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列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5]

2005年,北京市殯葬管理處透露,北京市已經開始重新規劃八寶山革命公墓,計劃將其建成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座國家公墓。[8]

八寶山革命公墓南臨石景山路,北到八寶山。八寶山革命公墓西側有八寶山殯儀館,為北京市最大的殯儀館。該殯儀館附設的老山骨灰堂位於該殯儀館以西。八寶山革命公墓東側為園林小區。八寶山殯儀館與八寶山革命公墓同屬石景山路9號院。八寶山革命公墓屬於革命公墓。八寶山北麓另有北京市八寶山人民公墓,屬於普通公墓。

2019年6月,位於八寶山革命公墓北山主廣場東側、總占地11200平方米的烈士紀念園建成,原烈士骨灰堂中的烈士骨灰也遷葬至烈士紀念園。[9]

建築

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堂
烈士紀念園公祭廣場

八寶山革命公墓主要分為墓區和骨灰堂兩部分。公墓內遍植松柏。[6]

  • 大門:坐北朝南,面臨石景山路,門口有兩尊石獅、四株古柏。大門內有甬道,正對革命公墓骨灰堂大門。[6]
  • 墓區:八寶山革命公墓並未根據死者的等級分類建墓,而僅按照逝世時間順序依次建墓。[10]
    • 一墓區:位於骨灰堂的東北方,殯葬處辦公樓以北。
    • 二墓區:位於公墓西南角,緊鄰八寶山殯儀館的東牆。其北側為八寶山殯儀館的東門。
    • 三墓區:位於公墓中央甬道東側,骨灰堂南側。
    • 特東八區:位於公墓西北角,緊臨公墓東牆。南北長、東西窄。
    • 東八區:位於特東八區西北側,緊鄰公墓北牆。東西長、南北窄。
    • 西八區:位於東八區西側,緊鄰公墓北牆。東西長、南北窄。
    • 撒放區:兩塊,一塊位於一墓區以北,一塊位於上八區以北。
    • 天字區:位於特東八區以南,緊臨公墓東牆。南北長、東西窄。
    • 上八區:位於西側的撒放區以南,一墓區以東。
    • 下八區:位於天字區以南,緊臨公墓東牆。南北長、東西窄。
    • 任弼時墓:位於西八區、東八區及兩塊撒放區之間。
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堂中一堂
  • 革命公墓骨灰堂:位於八寶山革命公墓中央,建於1958年,是由原護國寺第一、二進大殿及配殿改建而成。[10]截至2012年,骨灰堂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共有骨灰室28間。骨灰堂平面對稱,東、西各有一個院落,中間是中一室所在院落。骨灰堂大門開在西路最南端,位於整個骨灰堂的西南角,大門上有「革命公墓骨灰堂」的匾額。骨灰堂的骨灰完全按照死者的生前級別擺放。在28個骨灰安放室中,中一室等級最高,此外有9個安放室存放副部級以上幹部的骨灰。中一室(又稱「骨灰安放一室」或「瞻仰廳」)在整個骨灰堂的正中最北端,位於原護國寺第一進、第二進正殿舊址上,中一室內正中為朱德的骨灰盒(101號),中一室內還有陳毅林伯渠(已遷出)、董必武陶鑄彭德懷(102號,已遷出)、廖承志李富春許光達陳賡(已遷出)、徐海東溥儀(已遷出)、李宗仁張治中傅作義陳明仁等人的骨灰。整個骨灰堂只對家屬開放,憑骨灰存放證入內。[11]
  • 骨灰牆:11面骨灰牆分別位於骨灰堂北、西、東三面,於1988年開始陸續興建。[10]入骨灰堂大門,最先見到的是「紅軍骨灰牆」,牆面刻有「弘揚紅軍精神,建設偉大祖國」,牆上的最後一個編號為1135號。[11]
  • 烈士堂:建於1993年。[10]位於骨灰堂西北側,八寶山殯儀館取灰處南側(二者隔有院牆)。烈士骨灰已於2019年遷葬至烈士紀念園。
  • 烈士紀念園:建於2019年,位於北山主廣場東側,分為烈士公祭廣場、烈士墓地、景觀區三個部分。
  • 殯葬處辦公樓、革命公墓辦公樓:位於骨灰堂以東,單獨形成一個長方形院落,其東側緊鄰革命公墓的東牆。院門有兩個,北側大門設在革命公墓辦公樓西北,南側大門設在革命公墓辦公樓西南。殯葬處辦公樓呈「」形,緊鄰該院落的北牆和東牆,為北京市殯葬管理處的辦公地點。革命公墓辦公樓為八寶山革命公墓的辦公樓,東西長、南北窄,位於殯葬處辦公樓東翼的西側,和殯葬處辦公樓北翼之間夾有一個庭院,革命公墓辦公樓南側也有一個庭院。兩個庭院各有一個大門通向西側,即上述兩個院門。北京市殯葬協會也在該院辦公。

安葬在八寶山的名人

參考文獻

參閲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