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

出自求聞百科
中國新聞社
China News Service
成立1952年9月14日
創辦人廖承志金仲華胡愈之等文化界、新聞界知名人士
總部 中國北京市西城區百萬莊南街12號
產品文字電訊通稿
圖片圖表新聞
音視頻新聞產品
網路供稿和網群建設
專電特稿
新聞供版
刊物出版
母公司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網站中國新聞網

中國新聞社(英語:China News Service)簡稱中新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家國家通訊社。其自身定位為「以對外報道為主要新聞業務的國家級通訊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華僑華人和與之有聯繫的外國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國際性通訊社」[1]。是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直屬事業單位[2]

歷史

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來參與策劃下,由范長江胡愈之等發起成立的「國際新聞社」(簡稱「國新社」)。國新社自創辦起便開始向世界傳遞中國抗日戰爭訊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國新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新聞事業,專門向國統區和海外華僑報提供通訊稿和專稿[3]

1939年到1940年夏是國新社鼎盛時期,桂林總社、香港分社及廣州辦事處的發稿業務包括:對國外發英文《遠東通訊》,對海外華僑發《祖國通訊》、《國新通訊》,對國內發《國際新聞通訊》和普發國內外的特約專稿。採用國新社稿件的,除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華日報》、《華商報》外,還有國統區報刊以及東南亞、美國、印度澳大利亞非洲的華僑報紙,共超過150家[3]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政權面臨的內外形勢十分嚴峻。為打破美國等西方勢力的封鎖,使海外華僑報紙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的直接來源,中共中央領導人認為有必要成立一家直接向海外華文報紙供稿的通訊社[3]

1952年5月,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王稼祥召集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開始籌建中國新聞社(簡稱「中新社」)。經劉少奇定名,1952年9月14日中國新聞社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界和僑界知名人士發起成立,並於1952年10月1日正式對海外播發第一篇電訊通稿《首都紀念國慶節舉行隆重閱兵式》。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以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台灣同胞和外籍華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通訊社。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創辦人和領導者,發起創辦中新社的還有金仲華胡愈之洪絲絲等文化界、新聞界知名人士。金仲華任第一任社長[4]。中新社初創時,廖承志便明確提出了愛國主義的報道方針。廖承志說,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相結合,把愛祖國和愛當地人民相結合,這應該是華僑工作方針的主要內容[3]

1956年3月,中新社召開了為期半個月的整編會議,明確了中新社是負責供應海外(包括港、澳)華文報刊各種稿件的「華僑通訊社」;並成立了社務委員會及編輯委員會;建立了廣播、通訊、圖片、專稿四個編輯部及廣東、福建、香港三個辦事處。由此中新社基本建立起了通訊社的組織和業務架構[3]

文革」開始後半年,除「中國新聞廣播」大致堅持記錄新聞的廣播外,社級及其他各部室先後陷入癱瘓。1969年初,國務院正式發出通知,撤銷華僑事務委員會機構,原來由華僑事務委員會黨組領導的中新社,後並歸新華社領導[3]。當時對是否保留中新社存在不同意見,周恩來不同意撤銷中新社,並親自安排中新社並歸新華社領導。合併後的中新社圖片業務由新華社攝影部承擔;中新社廣播部和專稿部業務由新成立的「中國新聞組」(簡稱「中新組」)承擔,該部門隸屬新華社對外部,但發稿時仍用「中國新聞社」電頭。1970年1月12日,新成立的中新組在新華社大樓606房正式辦公並開始發稿。《中國新聞》每日出版發行,專稿及圖片也恢復供稿[3]

1974年6月到7月,中新組全面總結1970年以來的工作,就中新社對外報道的若干重大問題進行了兩個月討論,將中新社的報道對象正式確定為「四種人」,即「廣大台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華僑和中國血統的外籍人」[3]

1978年1月,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恢復成立。同年,中國新聞社恢復建制。1981年,中共中央宣傳部發文明確,中新社是國家通訊社。

1995年4月,中新社的www.chinanews.com從香港設立服務器進入國際互聯網,成為亞洲上網最早的中文媒體[5]。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正式開通運行「中國新聞網」(簡稱「中新網」),當時域名為www.chinanews.com.cn[3][5]

1996年,中新社成立海外中心,海外中心將通訊社單純的「供稿業務」轉變成「供版業務」,將「稿件落地」轉變成「版面落地」。截至2011年,海外中心年對外供版超51500個,客戶總數60家,涵蓋美洲大洋洲亞洲歐洲非洲的30餘個國家及台灣地區[3]

2000年1月1日,中新社主辦的時政類新聞雜誌《中國新聞週刊》創刊號出版。自2007年起,《中國新聞週刊》開始外文版的出刊發行,到2012年實現了以英文日文韓文意大利文出版5種版本,在東亞北美南亞歐洲等四大經濟圈發行[3]。除了《中國新聞週刊》外,中新社旗下還有《華聲視點》、《經濟週刊》、《中華文摘》、《時代傳媒》等刊物。

職能

中新社擔負的職能主要是:「對外新聞報道的國家級通訊社,世界華文媒體信息總匯,國際性通訊社。」履行職能的主要形式分為四種:「一是傳統形式的報道,包括文字、圖片通稿,專稿等;二是新形式的報道,主要是網絡、信息、視頻、手機短信等;三是對海外華文報紙供版;四是社辦報刊。」[1]

主要業務

新聞通稿

向境外華文報刊提供文字、圖片電訊通稿是中新社作為通訊社的傳統主體業務。中新社每天播發文字通稿100條左右,實際新聞採集能力超過200條,中新社在通稿發稿數量方面有所控制。作為綜合性通訊社,中新社報道題材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社會生活、港澳、海外華僑華人等各個領域,在新聞寫作方面,已形成適合海外讀者閱讀習慣的「中新風格」。

圖片新聞

中新社擁有30多名專職攝影記者和1000多名簽約攝影師,每天向境外發布新聞圖片70至80張,在海外華文媒體的採用率達到65%以上;另外每天對內發布各類圖片250張左右,通過中國新聞圖片網發布後,提供給國內的簽約報紙和網絡用戶。有關政府部委連續數年委託中新社編輯製作大量圖片作品,文字說明翻譯成英文、阿拉伯文、俄文、法文、西班牙文等語種,分別發往156個國家的使館等地,廣泛參加世界各地文化交流活動。中新社圖文通稿的海外用戶目前簽約數約300家,幾乎全球所有的華文媒體都會成為中新社稿件的簽約客戶。

專電特稿

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中新社的專稿就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點滴透露」的工作方法,重點向海外中間媒體提供獨家稿件,在海外產生很大影響。香港《鏡報》月刊、香港中國通訊社、法國《中國》季刊等世界各地不少媒體機構成為中新社長期的供稿對象,定期刊登中新社深度報道稿或言論稿等特稿。

新聞供版

目前中新社海外中心全部員工共50餘人。海外中心平均每天供版為52版,相當於每日出版三份《人民日報·海外版》。海外中心目前為全球9個城市的12份報紙提供版面。其中日報4家:美國《僑報》、法國《歐洲時報》、巴西《南美僑報》、馬尼拉《世界日報》等;另供周報有8家:洛杉磯《僑報週末》、紐約《美洲時報》、巴黎《歐洲聯合周報》、奧地利維也納《歐華僑報》、休斯敦《華夏時報》、芝加哥《辰報》、溫哥華《環球華報》、荷蘭《華僑新天地》等。

凡有重大事件,海外中心都製作報道專輯,如胡錦濤訪美西藏五十年紀念、新疆五十年紀念、神六升空、紀念「文化大革命」四十周年、鐵馬行空(青藏鐵路開通)、足球世界盃等系列報道等重大專輯。海外中心還加強原創評論供各報刊登,大約每天一篇,這些評論除在紐約和洛杉磯全部採用外,還在聖保羅、巴黎、溫哥華等地被選用,迄今已發表1100篇,編選出版了三本作品集。

影視製作

中新社成立初期即按照廖承志的指示設有吳江等人領導的電影隊,自1950年代起拍攝了《泰山南北》、《齊魯英豪》、《姊妹易嫁》、《珍珠塔》等大量電影紀錄片和戲曲片在港澳及海外發行,開創了中新社的電影事業[6][7]

1979年,中新社各業務部門重建,根據廖承志恢復中新社電影工作的指示,社領導從北京的電影製片機構調進一批專業人員,並將電影隊擴編為電影部,組建了以吳江為董事長的「南海影業公司」。2000年8月,中新社電影聲像部更名為中新社影視部。

截至2001年,中新社影視部擁有南海影業公司、北京南海聲像公司(1985年成立)[8]。 2002年,南海聲像公司更名為北京南海影業有限公司,2012年完成改制,成為國有股份制影視機構,仍隸屬中新社[9]

視頻新聞

2007年4月,中新社正式以「中新視頻」名義對外發布電視新聞通稿,香港鳳凰衛視以中新社聯合報道的名義在整點新聞播出「中新視頻」,台灣、澳門、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地的一些電視台每日接收「中新視頻」稿件。2007年10月,中新社與新浪網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中新視頻」由此亮相新浪網[10]

2010年7月,中新社調整影視部業務,新設中新社視頻新聞部,將視頻新聞定位為「第三路通稿」,並以中新網為基礎傳播平台,推進視頻訪談,還推出報道專欄「網事焦點」。 視頻新聞部在2010年成立當年,先後參與了全國「兩會」、玉樹地震上海世博會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廣州亞運會倫敦奧運會等重大事件的報道[10][11]

截至2011年底,中新社已有23個國內分社開展日常視頻採編業務,香港視頻採制中心啟動,共發布「中新視頻」新聞稿、專題片逾6600條,和北美、歐洲、東南亞、港澳台等地超過50家海外媒體客戶建立了合作、供稿關係或者業務往來[10]

網絡媒體

中國新聞網

中國新聞網簡稱「中新網」,由中國新聞社主辦。中新社最早於1995年在香港上網,是亞洲上網最早的中文媒體。1999年1月1日,中新社北京總社開辦中國新聞網[5]

中新網現開設有首頁、新聞中心等眾多頻道,並開辦了圖片庫等[5]。中新網旗下還有中新社海內外各分社開設的江西、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山東、山西、陝西、上海、四川、新疆、雲南、香港、東京等30多個分支網站。

中國新聞圖片網

2001年1月1日,中國新聞圖片網正式上網發布[12]

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是由華聲報(電子版)社主辦的面對全球華僑華人提供綜合性信息服務的專業網站,是中國內地最大的僑務網絡信息平台。華聲報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唯一一家只有網絡媒體的對外新聞宣傳機構。國內第一家全國性的僑界專業報紙《華聲報》是華聲報社的前身,由廖承志創立,曾發行世界近百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僑網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僑務信息,中國僑網與中國政府機構、新聞傳媒、社會各界以及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社團有着廣泛而密切的聯繫。

中新經緯

中新經緯是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財經新媒體。

刊物出版

中新社在國內出版有《中國新聞週刊》、《風雅》(月刊)和《世界華文傳媒年鑑》等刊物,在香港出版有《中華文摘》(月刊),並辦有香港中國新聞出版社。

世界華文傳媒論壇

中新社每兩年主辦一次「世界華文傳媒論壇」,是規模最大的全球華文傳媒領袖峰會,從2001年開始舉辦[1]

機構設置

中新社黨委
總社各部門
分社
  • 北京分社
  • 天津分社
  • 河北分社
  • 山西分社
  • 內蒙古分社
  • 遼寧分社
  • 吉林分社
  • 黑龍江分社
  • 上海分社
  • 江蘇分社
  • 浙江分社
  • 安徽分社
  • 福建分社
  • 江西分社
  • 山東分社
  • 河南分社
  • 湖北分社
  • 湖南分社
  • 廣東分社
  • 廣西分社
  • 海南分社
  • 香港分社
  • 澳門分社
  • 重慶分社
  • 四川分社
  • 貴州分社
  • 雲南分社
  • 西藏分社
  • 陝西分社
  • 甘肅分社
  • 新疆分社
  • 台灣駐點[17]
  • 泰國分社
  • 菲律賓分社
  • 馬來西亞分社
  • 印尼分社
  • 澳大利亞分社
  • 日本分社
  • 南非分社
  • 俄羅斯分社
  • 德國分社
  • 比利時分社
  • 法國分社
  • 英國分社
  • 尼泊爾分社
  • 巴西分社
  • 美國分社
  • 加拿大分社[18]

歷任領導

中國新聞社歷任社長、總編輯如下[19]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中国新闻社简介. 中國新聞網. [2017-11-13]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2. 国务院侨办2015年度部门预算. 中國僑網. 2015-04 [2017-11-13]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3.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中国新闻社辉煌六十年. 中國新聞網. [2017-11-13]. 
  4. 9月14日:北京火车站建成. 中國政府網. 2014-09-14. 
  5. 5.0 5.1 5.2 5.3 中国新闻网简介. 中國新聞網. [2017-11-13]. 
  6. 星光灿烂的年代——忆中新社电影部. 觀察者網. 2012-09-05. 
  7. 謝華基. 我在中新社原电影声像部工作的一些回忆. 中國新聞網. 
  8. 中国新闻社影视部简介. 中國新聞網. 2001-03-01. 
  9. 关于南海. 北京南海影業有限公司. [2017-11-13]. 
  10. 10.0 10.1 10.2 影视和视频. 中國新聞網. 2017-11-13. 
  11. 孟菲、王玉平. 中新视频生存发展离不开“中新风格”. 中國新聞網. [2017-11-14]. 
  12. 趙偉. 中新社两个网站创建纪事. 中國新聞網. [2017-11-14]. 
  13. 宁夏分社负责人招聘. 中國新聞網. 2017-03-13. 
  14. 14.0 14.1 因事业发展需要,中国新闻社拟招收201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31名. 中國新聞社. [2017-11-14]. 
  15. 15.0 15.1 15.2 中新社举办"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研讨班. 中華新聞傳媒網. 2007-08-27. 
  16. 中国新闻社离退休党支部学习品牌:寓教于常 寓教于学 寓教于新.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6-05-10. 
  17. 中新社境内分社. 中國新聞網. [2017-11-14]. 
  18. 中新社境外分社. 中國新聞網. [2017-11-14]. 
  19. 中国新闻社历届领导班子成员名单,中国新闻图片网,于2012-7-15查阅. [2006-04-21]. 
  20. 20.0 20.1 刘北宪、章新新出任中国新闻社社长和总编辑. 中國新聞網. 2009-03-02 [2012-07-15]. 
  21. 章新新任中国新闻社社长. 中國新聞網. 2015-02-06 [2017-05-28]. 
  22. 陈陆军任中国新闻社社长. 中國新聞網. 2019-11-08 [2019-11-08]. 
  23. 王晓晖任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兼副社长(图/简历). 中國新聞網. 2015-03-30.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