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蕨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鹿角蕨属
Platycerium bifurcatum -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s
生物分类法 编辑
域: 真核域 Eukaryota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纲: 真蕨纲 Polypodiopsida
目: 水龙骨目 Polypodiales
科: 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
属: 鹿角蕨属 Platycerium
Desv.

鹿角蕨学名Platycerium),为水龙骨科鹿角蕨属植物,主要产地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有18个已经发表的原生种。它们生长于热带雨林,为腐生生物,以树表的腐烂有机物为营养,用硬而光滑的营养叶及有抓附性的根系把持在树上。虽然它原产热带高温的雨林中,但对环境适应力很强,被大量运用在各国园艺产业及建案造景中。

它们的主要特征为:叶分二型, 一是孢子叶(生育叶),大型,伸展于空气中,分叉,状似鹿角, 叶面被有茸毛。能生孢子孢子囊群集生于叶端背面。二是营养叶(不育叶),叶片较小,呈圆、椭圆形或扇形, 种类不同而异, 密贴着生于附着物,重叠着生, 初生时为嫩绿色,后变为纸质的浅褐色,有贮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

18个原生种中营养叶主要分为两类

  1. 包覆式—这类的物种例如圆盾/亚猴等,他们的营养叶会完整包覆成一个半圆,外界的物件及雨水难以直接且大量的进入营养叶内,这样的物种常与小生物互利共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亚猴,在原生地的亚猴犹如巨大蚁窝,营养叶的凹纹提供了蚂蚁最佳的巢穴,亚猴提供蚂蚁居所,蚂蚁提供亚猴富含氮元素的新陈代谢物质和保护
  2. 开放式—这类的物种例如女王/何其美,通常这类的物种体型巨大(包括二岔/爪哇,可别小看他们,大起来也是很壮观的),营养叶由下往上展开,最上端完全张开,且有波浪状的”冠”,这样的构造就是要所有从天上落下的东西通通掉到营养叶内,可以把这个开口想像成鹿角蕨的嘴巴,这类型的大食客希望吃掉所有到嘴边的东西,别怀疑真的是所有东西,甚至有鸟类/小型哺乳类动物将其当作巢穴,这样的策略有助于鹿角蕨高挂半空中时取得足够的养分,要知道少了土壤的滋养,要生活在半空中可是不容易的呢!

原生种

鹿角蕨的原生种分布于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文献指出栖息于非洲的象耳鹿角蕨,可能是目前最原始的一种[来源请求]。在演化树上越原始的物种体型越小,且会从根系分化不定芽,也就是侧芽,越是演化末端的物种,体型越庞大且不会从根系分化不定芽。

鹿角的鹿角蕨

参考来源

Patrabooks:Platycerium 2nd Edition- Patra Sangdanuch 2018

Platycerium Hobbyists Handbook Roy- Vail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