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亡号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示亡号
一般标点符号
撇号  '
括号 [ ]  ( )  { }  ⟨ ⟩  ( )
冒号 :
逗号  ,  ،  
顿号
连接号 ‒  –  —  ―
破折号  ──
省略号  ...      
叹号  !
句号  .
书名号 ‹ ›  « »  《 》  ﹏ ︴
专名号 _  
连字号
连字暨减号 -
问号  ?
引号 ‘ ’  “ ”  ' '  " "  「 」『 』
分号 ;  
斜线 /    
着重号
示亡号  
隐讳号 ×
分字符
间隔号 ·
空格     
一般排版符号
和号 &
星号 *
@ @
井号 #
数字符号
反斜线 \
等号 =
倒感叹号 ¡
倒问号 ¿
乘号 ×
除号 ÷
序数标识 º ª
百分号 %
千分号
万分号
加号减号 + −
正负号负正号 ± ∓
度数符号 °
角分符号    
段落符号  //  
竖线 |    ¦
分节符号 §
参考标记
项目符号
脱字符 ^
波浪号 ~
上横线
下横线 _
虚缺号
剑标 † ‡ ⹋
同上符号
知识产权符号
版权符号 ©
copyleft
录音版权符号
注册商标符号 ®
服务商标
商标符号
货币
国际货币符号 ¤

؋฿¢$֏ƒ£元 圆 圆 ¥ 圆

特殊排版符号
asterism
fleuron,hedera
指示符
疑问惊叹号
反讽号
菱形
连音符
相关符号
其他语言标点符号

示亡号,也叫示殁号,其形式是一个黑色长方框( )套在已经去世的人的姓名的外面,表示当前文字所表述的时间环境下此人已经逝世。

示亡号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所列之内。但是在大陆有较广泛使用。

起源

示亡号的起源存在多种观点:

  • 1950年代初,通过翻译俄语书刊进入汉语[1]
  • 汉语自源性标点符号,由故者遗像外镶饰黑色相框形体演化而来。[2]

台湾丧葬讣闻里的家属名单,若加黑色方框把全名框住,亦代表此人已经身故[3]。由于台湾跟苏联并无太多渊源,所以受苏联影响的可能性不大,但此符号的详细起源还有待考证。

用法

示亡号套在姓名的外面,标明此人已经去世。常用于作品署名。例如: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英语》(2002年版)

1994年版本
顾问:   L·G·亚历山大(L.G.Alexander)

邓炎昌 张志公

主编:   N·J·H·格兰特(N.J.H.Grant)

刘道义
……

参加某项重大活动或被选入某个组织机构的成员,在公布名单时已逝世,有时也在其姓名上加示亡号。

参考文献

  1. 林穗芳《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
  2. 2006年2期《中国语文》 郭攀《二十世纪以来汉语标点符号系统的演进》
  3. 台湾訃闻图片. 

参看

  • 剑标,西欧语文对应之显示某人已故的符号。
  • 《标点符号使用手册》(修订版) 苏培成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