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丹·帕琴斯基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玻丹·帕琴斯基
Bohdan Paczyński
1990年的玻丹·帕琴斯基
出生(1940-02-08)1940年2月8日
 立陶宛维尔纽斯
逝世2007年4月19日(2007岁-04-19)(67岁)
 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国籍 波兰
母校华沙大学
奖项卡尔·史瓦西奖章 (1981)
爱丁顿奖章 (1987)
丹尼·海涅曼天体物理学奖 (1992)
亨利·德雷伯奖章 (1997)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 (1999)
布鲁诺·罗西奖 (2000)
布鲁斯奖 (2002)
亨利·诺利斯·罗素讲座 (2006)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天文学
机构波兰国家科学院
普林斯顿大学
博士导师斯特凡·彼得罗夫斯基
沃兹米尔·索恩

玻丹·帕琴斯基波兰语Bohdan Paczyński,英语:Bohdan Paczynski,或翻译为帕钦斯基,1940年2月8日—2007年4月19日),波兰天文学家,是恒星演化吸积盘以及伽玛射线暴理论中居领导地位的科学家。

生平

玻丹·帕琴斯基于1995年曾参与一个公开的辩论,主题是伽玛射线暴的距离是在宇宙尺度还是在银河系内。这些塑胶牌是辩论后由听众投票用。帕琴斯基去世后在其办公室内发现

帕琴斯基于1940年2月8日出生于立陶宛维尔纽斯,双亲分别是律师和波兰文学教师。1945年他和家人一起迁往波兰克拉科夫,再于1949年迁往华沙。帕琴斯基于18岁时就在《天文学报》(Acta Astronomica)发表第一篇学术文章。1959年到1962年他在华沙大学学习天文学。1964年他在斯特凡·彼得罗夫斯基沃兹米尔·索恩的指导下取得博士学位

1962年帕琴斯基成为波兰国家科学院天文中心的成员,他在该机构研究天文接近二十年。1974年他取得特许任教资格,1979年成为教授。因为他在理论天文学上的工作,36岁时他成为波兰国家科学院最年轻的成员[1]

1981年帕琴斯基访问美国,并在加州理工学院对之前在华沙研究单位的实习者进行一系列讲学。之后波兰进入戒严状态,他因此决定留在美国。并成为普林斯顿大学莱曼·史匹哲天文物理学教授(The Lyman Spitzer Jr. Professor of Astrophysics)。

帕钦斯基是光学重力透镜实验(Optical Gravitational Lensing Experiment, OGLE,由华沙大学天文台的安杰依·乌戴斯基主持)和自动化全天巡天(All Sky Automated Survey, ASAS,与格热戈日·波吉勉斯基共同建立)的发起人。

他利用重力透镜发展出了发现新天体和测量其质量的新方式,并获得国际的认可;而他也被公认是术语重力微透镜的提出者。同时他还很早就提出伽玛射线暴的距离是在整个宇宙的尺度上。

他的研究主要是在恒星演化重力透镜重力微透镜变星、伽玛射线暴和星系结构。

1999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三个主要奖项的人:1987年他获得爱丁顿奖章、1995年获得乔治·达尔文讲座(George Darwin Lectureship)、1999年再获得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2]

2005年6月29日弗罗茨瓦夫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2006年9月22日尼古拉·哥白尼托伦大学也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2006年1月他因为对于恒星演化以及对伽玛射线暴、联星系统中的吸积盘、重力透镜和宇宙论的贡献获得美国天文学会亨利·诺利斯·罗素讲座荣誉。

2007年4月19日他因为脑癌普林斯顿去世[3]

荣誉

奖项

命名事物

参考资料

  1. (波兰文) Bohdan Paczyński
  2. Trimble, Virginia. Professor Bohdan Paczynski. Obituary. 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 2007-07-20 [2008-08-10]. 
  3. Pearce, Jeremy (April 26, 2007). Bohdan Paczynski, Pioneering Astrophysicist, Dies at 67. New York Times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