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玄学是盛于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潮,本来以解释“三玄”(《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主,后来发展成讨论和解释其他道家儒家经典的清谈风气。

由于在现代,“玄学”一词已转变为风水命理神秘学等意思,所以现今多被称为魏晋玄学

概要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末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东汉末期至晋朝期间,正统儒家名教之学开始受到质疑,于是从儒家转向道家。

魏晋时期,玄学指立言、行事方面,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皆可称为玄学。清谈者大多是当时名士[原创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何晏、王弼提出“名教本于自然”,治理社会要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本,以儒家的名教为末。

阮籍、嵇康为竹林七贤之首领,其学被后人称为“竹林玄学”。他们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强烈反对儒家的名教,驳斥何、王二人之“贵无论”。

向秀、郭象、裴𬱟等则认为万物皆是自然而生,主张“名教即自然”,则名教亦是万物之一。

南北朝时期,刘宋宋明帝把玄学与儒学文学史学并列为“四科”,不过此时玄学已经没有新发展,在张湛的《列子注》后,大多只要讨论前人留下的论点,而在佛教传入后,玄学逐渐式微。

玄学主要涉及有无、生死、动静、名教、自然、圣人有情无情、声音哀乐、言能否尽意等。在后世部分士人认为,玄学清谈无关于经国济世,因此有“清谈误国”的说法。

唐朝有道教学派重玄派,“重玄”亦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重玄派的最初形成当是魏晋玄学的产物,魏晋时孙登以“重玄为宗”解释《道德经》,奠定了这一学派发展的基石。[原创研究?]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简称科玄论战,又名人生观之论战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是于1923-24年发生在中国学术界的一场有关“科学与人生观”的学术争论。参与辩论的学者分成“科学派”和“玄学派”[a]

现代玄学与民间信仰

现代的所谓“玄学”,是在古代玄学的思想基础上,作为生命过程中的运用法则或方法,并非学术上所说变成神秘主义式的民间信仰,因而,玄学家等),包括术数占卜算命风水择日姓名学、开坛作法等命术鬼神学理方法实践在生活中,多数民间信仰从业者或术数先生称源自道家阴阳家的学说。民间信仰被认为是文化的一部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相关条目

注释

  1. 当时所称“玄学”今译为形而上学[1][2]

参考资料

  1. 丁文江,《玄学与科学 - 评张君劢的“人生观”》,1923年4月,“玄学(Metaphysics)这个名词,是篡辑亚列士多德遗书的安德龙聂克士(Andronicus)造出来的。...玄学家依然向哲学摆他的架子,说‘你是形而下,我是形而上’,...西洋的玄学鬼到了中国,又联合了陆象山、王阳明、陈白沙高谈心性的一班朋友的魂灵,一齐钻进了张君劢的‘我’里面”。
  2. 张君劢,《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兼答丁在君》,1923年4月,“玄学之名,本作为超物理界超官觉界解释,...自十九世纪末年以来,代表现代思潮之各大哲学,无不有玄学之著作。此外以形而上学之复活名其书者,尤屡见不一见。...现时代之特征之一,吾必名之曰新玄学时代。...我之所引为己责,而欲介绍于吾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