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星官)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文昌星三垣二十八宿紫微垣的一个星官,有星六颗,分别象征六个政府部门或官员。

历史缘由

两宋以前,“文昌”仅仅只是三垣二十八宿之一,其虽象征文学,但并非人格神祇。

科举考试虽始于,然至宋朝方成为士人求官最为重要的途径,也因之求取功名的各地学子们,为了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莫不在自身努力读书之外,祈求原乡各种神明的帮助。

学者认为梓潼神,原是流行四川北部梓潼龙神雷神信仰,后与晋朝抗击苻坚而殉国的忠臣“张育”合流,在北宋时,转化为保佑四川地区学子,考试顺利的神祇。南宋时,梓潼神被认为较灵验,而取代了其它地方科举之神,成为中国各地学子,共同信仰的保佑科举顺利之神祇。

由于信仰的传布,使得原本的梓潼神信仰,与传统观念中掌管文学的文昌星相混合,(或曰:梓潼神被视为文昌星转世、化身),而梓潼神被称为文昌神、文昌帝君或文昌梓潼帝君。

虽然,不断有儒者指梓潼神信仰为“淫祀”,然因其灵验、神妙的力量,在士人心中信仰已久,且范围遍及全中国,故道教亦将其纳入道教神祇之一,尊为“文昌帝君”,并在清朝时被国家纳为正祀。

讹误

有人认为文昌、魁星为同一星,也有人认为不同。民间也经常把文曲星和文昌星混同。其实在道教信仰上,文昌星主文人打扮的梓潼神,而魁星则主鬼面踢魁的大魁星君

至于天文学上的画分,“文曲”是北魁斗中第四星天权的古名[1](英文名:Megrez δ,大熊座第六十九号星δ星)。

魁星则指《春秋运斗枢》所载:北斗中的“第一至第四为魁[2]”。

星名 古名 英文名 拜耳恒星
命名法
能见度 距离
光年
天枢 贪狼 Dubhe α UMa 1.8 124
天璇 巨门 Merak β UMa 2.4 79
天玑 禄存 Phecda γ UMa 2.4 84
天权 文曲 Megrez δ UMa 3.3 81

也有一说指“魁,斗之首”,认为魁星只是指北斗中的第一颗星天枢

“文昌”则是三垣二十八宿紫微垣的其中一个星官。

另外,紫微斗数所指文昌,乃指南斗(斗宿)中之一颗。

由此看来,文曲、文昌和魁星实各有所指。

文昌六星

“文昌”作为三垣二十八宿紫微垣的其中一个星官,有星六颗,如半月形,列在北斗魁前(因此有“魁星”之说)。分别象征六个政府部门或官员,分别为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按西方星座的画分,这六星均属大熊座

文昌六星中西星名对照表
中国星名 现代星名 所属星座 备注
文昌一 大熊座
文昌二 υ UMa 大熊座
文昌三 φ UMa 大熊座
文昌四 θ UMa 大熊座
文昌五 15 UMa 大熊座
文昌六 18 UMa 大熊座

文昌增八星

清钦天监1752年编成《仪象考成》星表,文昌增加了8颗肉眼可见的星。

文昌增八星中西星名对照表
中国星名 现代星名 所属星座 备注
文昌增一 28 UMa 大熊座
文昌增二 HIP 47965 大熊座
文昌增三 21 UMa 大熊座
文昌增四 26 UMa 大熊座
文昌增五 37 Lyn 大熊座
文昌增六 39 Lyn 大熊座
文昌增七 31 UMa 大熊座
文昌增八 大熊座

古书记载

  • 晋书‧天文志》:“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也,主集计天道。一曰上将,大将军建威武。二曰次将,尚书正左右。三曰贵相,太常理文绪。四曰司禄、司中,司隶赏功进。五曰司命、司怪,太史主灭咎。六曰司寇,大理佐理宝。所谓一者,起北斗魁前近内阶者也。明润,大小齐,天瑞臻。”
  • 宋史‧天文志》:“文昌六星,天之六府也,主集计天道。一曰上将、大将军,建威武;二曰次将、尚书,正左右;三曰贵相、大常,理文绪;四曰司禄、司中、司隶,赏功进;五曰司命、司怪、太史,主灭咎;六曰司寇、大理,佐理宝。所谓一者,起北斗魁前近内阶者也。”

参见

注释

  1. 唐朝密教教典《佛说北斗七星延命经》中则称天权为“文曲”,原文如下:“南无文曲星。是东方无忧世界最胜吉祥如来佛。”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也认同此说:“北斗一至四颗星组成斗形,故名斗魁,或称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