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喀特山脉

坐标46°51′1.9″N 121°45′35.6″W / 46.850528°N 121.759889°W / 46.850528; -121.759889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喀斯喀特山脉
Cascade Mountains(加拿大)
The Cascades
瑞尼尔山,喀斯喀特山脉中最高的山,标高14,411英尺(4,392米),照片的拍摄地为瑞尼尔山的最高点,从左到右分别为:亚当斯山胡德山圣海伦火山
最高点
海拔14,411英尺(4,392米)
坐标46°51′1.9″N 121°45′35.6″W / 46.850528°N 121.759889°W / 46.850528; -121.759889
规模
长度700英里(1,100千米)
宽度80英里(130千米)
地理
国家美国 and 加拿大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华盛顿州, 奥勒冈州 and 加州
地质
岩石年代上新世
岩石类型喷出岩变质岩沉积岩

喀斯喀特山脉(英语:Cascade Range)是北美洲的一条主要山脉,北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穿越美国华盛顿州俄勒冈州,最终到达加利福尼亚州,在它的沿线有十多座火山。有时美国人也会以北喀斯喀特山脉来称呼喀斯喀特山脉位于华盛顿州境内的部分(不过更常用来指称北喀斯喀特国家公园),而其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境内的部分被当地人称之为加拿大喀斯喀特山脉Canadian CascadesCascade Mountains)。喀斯喀特山脉由北喀斯喀特山脉的非火山山脉和多个如喀斯喀特高山山脉High Cascades)的火山山脉组成,瑞尼尔山为喀斯喀特山脉的最高峰,标高14,411英尺(4,392米)。

喀斯喀特山脉是环太平洋火山带的一部分,过去200年中,美国本土的火山喷发都发生在喀斯喀特山脉的火山。最近的两次大型喷发为1914-1921年拉森火山喷发和1980年圣海伦火山爆发。2004-2008年间,圣海伦火山也曾发生数次小型喷发[1]。除了是环太平洋火山带的一员外,喀斯喀特山脉也是科迪勒拉山系的一部分。

地理

喀斯喀特山脉沿线的主要火山

喀斯喀特山脉从北加州拉森火山一路向北延伸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尼古拉河汤普森河的汇流处。弗雷泽河加拿大海岸山脉与喀斯喀特山脉分割[2],而威拉米特河谷则是将奥勒冈海岸山脉与喀斯喀特山脉分割。喀斯喀特山脉中,最高的火山被称为喀斯喀特高山(High Cascades[3],其海拔高度可达到周围山峰的2倍高。一般情况下,人们能直接看见他们的山脊线,高度大约在1英里(1,600米)左右。而最高峰为瑞尼尔山,标高14,411英尺(4,392米)。

北喀斯喀特山脉,正式定义为美加边界以北,到喀斯喀特山脉最北端的立顿山间的喀斯喀特山脉,但美国人通常用来称呼瑞尼尔山以北的喀斯喀特山脉[4]。北喀斯喀特山脉和加拿大喀斯喀特山脉十分险峻,即使是较小的山峰,也是十分陡峭且遍布冰河,河谷与山峰或山脊落差极大,地形起伏剧烈[5]。加拿大喀斯喀特山脉的南段,尤其是斯卡吉特山脉,在地理上和地形上与北喀斯喀特山脉相近,而喀斯喀特山脉的北段和东北段的冰川较少,地貌与汤普森高原的附近区域相似[2]

由于邻近太平洋和区域性西风带,喀斯喀特山脉的降水量非常丰沛,地形举升的作用下,西侧部分的山地年降雪量可以高达1,000英寸(25,000毫米)。华盛顿州的贝克山在1998-1999年的冬季,以1,140英寸(29,000毫米)创下单季最高降雪量的全国纪录[6]。在此之前,则是由瑞尼尔山在1978年持有单季最高降雪量的纪录。对喀斯喀特山脉的某些地方,要突破500英寸(13,000毫米)的年降雪量并非难事,例如拉森火山旁的海伦湖[7]。也因此,喀斯喀特高山山脉(High Cascades)大部分区域终年都被冰雪覆盖。喀斯喀特山脉的西侧,被花旗松美国西部铁杉赤杨所覆盖[8],东侧则多是西黄松,较高处则能见到西部落叶松美国西部铁杉高山冷杉亚高山落叶松[9]。由于雨影效应,东侧的一些小山,年降雨量仅有9英寸(230毫米)[10]

哥伦比亚河峡谷是喀斯喀特山脉位在华盛顿州和奥勒冈州的分界。

从东侧的小山再往东,是一个形成于1700~1400万年前的干燥高原以及哥伦比亚河玄武岩群。这些喷出岩大量形成在东华盛顿州奥勒冈州和西爱达华州境内的哥伦比亚高原[11]

在美国,哥伦比亚河峡谷是该山脉唯一的主要分割线。距今700万年前的上新世,喀斯喀特山脉开始产生,哥伦比亚河顺势流向哥伦比亚高原的较低处。随着喀斯喀特山脉不断增高,哥伦比亚河也不断地侵蚀流经之处,产生了哥伦比亚河峡谷。行经峡谷,还能看见高原隆起和曲翘的玄武岩地层[12][13]

历史

美洲原住民居住在喀斯喀特山脉以有上千年之久,也产生了不少以喀斯喀特山脉为背景的神话或传奇。其中一个传奇中说,圣海伦被形容为一位外型姣好的少女,并被胡得和亚当斯所憎恨[14]。原住民也有自己称呼这些山岳名称,比如说卢绍锡德语中的“Tahoma”指的是瑞尼尔山[15]、“Koma Kulshan”或“Kulshan”指的则是贝克山[16]、“Louwala-Clough”代表的是圣海伦火山,意为冒烟的山[14]

1792年早期,英国皇家海军军官乔治·温哥华发现普吉特海湾,并以他身边的海军少尉约瑟夫·贝克的姓氏将他所看到的高山命名为贝克山。不过在1790年,第一个发现这座山的欧洲人-曼奴尔·坎佩尔-则是把这座山命名为“大迦密山”(英语:Great Mount Carmel;西班牙语:la gran montaña del Carmelo[17]瑞尼尔山则是以彼得·瑞尼尔海军上将命名。1792年晚期,温哥华派遣他手下的威廉·罗伯特·布劳顿海军上尉前去探索哥伦比亚河下游,并以英国皇家海军上将萨穆尔·胡德爵士的姓氏命名胡德山。1792年5月,温哥华在哥伦比亚河口发现又发现了一座高山,他以一名英国外交官:阿莱恩·菲茨赫伯特,第一代圣海伦男爵来命名这座山,即为圣海伦火山[18]。不过温哥华和他的探险队并没有命名这座山脉,而是简称为“东方雪山山脉”(eastern snowy range)。更早之前的西班牙探险者则是称为“雪山”(英语:snowy mountains;西班牙语:sierra nevadas[17]

萨克森山的西面景致,拍摄地点在华盛顿州542州道上。

1805年,刘易斯与克拉克远征队经由哥伦比亚河穿越了喀斯喀特山脉,这也是此后许多年通过喀斯喀特山脉的唯一方式。他们是除了美洲原住民外第一批看到亚当斯山的人,但当时刘易斯和克拉克一行人却将它错认成了圣海伦火山,之后他们看见圣海伦火山时也误认成了瑞尼尔山[19]。归途时,刘易斯等人又发现了一座被白雪覆盖的山峰,并以该次远征队的赞助者-美国总统汤玛斯·杰佛逊-之名将其命名为杰佛逊山[20]。当时,刘易斯与克拉克将喀斯喀特山脉称呼为西部山脉(英语:Western Mountains[21]

刘易斯与克拉克远征的路途中,最后的一个挑战是哥伦比亚河峡谷中的急流,现在这些急流因为邦纳维尔水坝的兴建,都已经被水淹没。远征结束后,许许多多的拓荒者和贸易商,踏着刘易斯一行人的脚印穿越喀斯喀特山脉。很快的,这些山顶被白雪覆盖的高山,由于附近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瀑布,而被称为“瀑布山脉”(英语:Mountains by the cascades),久而久之就被简化成了“喀斯喀特”(英语:Cascades)。喀斯喀特山脉(Cascade Range)这一名称被大卫·道格拉斯在其著作中首次采用[22]

胡德山奥勒冈州中地势最高的地方。

1814年,亚历山大·罗斯西北公司的毛皮贸易商-为了寻找跨越北喀斯喀特山脉的道路,从奥卡诺根堡垒到普吉特海湾一路横越喀斯喀特山脉的北端。在亚历山大的路线报告中,他对他所采用的路线描述十分混乱,亚历山大称他沿着美则河进入山脉,一般推测他通过喀斯喀特山口抵达了史盖基河。亚历山大是第一个探索美则河流域的欧裔美国人,也可能是第一个探索斯特何金河与布里奇溪(英语:Bridge Creek)流域的人。由于难以穿越喀斯喀特山脉北部,以及河狸的数量下降,在亚历山大以后,毛皮贸易公司只对哥伦比亚河以北的喀斯喀特山脉进行了少少几次探勘活动[23]

因为哈德逊湾公司温哥华堡(现奥勒冈州波特兰附近)建立了大型贸易据点,加速了欧洲和美国人在喀斯喀特地区的开发活动。以这个据点为基点,哈德逊湾公司的狩猎队为了寻找河狸和其他毛皮动物,走遍了喀斯喀特山脉。1820-1830年代,哈德逊湾公司的猎人们利用锡斯基尤小径,成为除了原住民以外,喀斯喀特山脉南端的第一批探勘者。这条小径行经火山口湖麦劳夫林山医药湖火山沙斯塔山拉森火山[24]

位于加拿大喀斯喀特山脉的考魁哈拉河

随着太平洋西北地区的发展,在1846年奥勒冈边界争议中,喀斯喀特山脉被提议作为边界线的基础,但美国拒绝了这个提案,以北纬49度线,从贝克山北部横切山脉作为边界线。在争议期间和1858年英属哥伦比亚殖民地成立时,哈德逊湾公司的约克法克特里运输队(哈德逊湾公司的毛皮运输队伍),利用喀斯喀特山脉东方的沃卡诺甘河以及哥伦比亚河来通过山脉。比起水路,穿越山脉的山道就不常被人使用或知晓。纳奇斯山道曾被用来运送牛只和马匹到尼斯夸利堡雅基马山道则被哈德逊湾公司所使用[25]

到了1840年代,拓荒者开始定居海岸山脉两侧。奥勒冈条约签署后,人们开始透过奥勒冈小径探索和居住在喀斯喀特山脉内的山口或峡谷,直到铁路完工后,这样的情形才逐渐减少。近几十年,数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穿越了喀斯喀特山脉,山脉的边缘也受到大量砍伐,不过较为险峻或较高的部分,仍有大量的高山植物。自瑞尼尔山以北的喀斯喀特山脉,大部分都被美国国家公园或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立公园(如曼宁省立公园)或其他种类的保护区所保护[26]

拉森火山是喀斯喀特山脉最南的火山,拍摄地点在拉森火山国家公园

在加拿大境内的喀斯喀特山脉,1858-1860年时曾出现过掏金热、因掏金热而产生的卡里布路、哈德逊湾公司从弗雷泽峡谷到美国内陆的旧货运小径、多德尼小径,以及通往斯美卡密因沃卡诺甘的旧公路。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南主线,利用考魁哈拉产生的隘口,沿着加拿大太平洋科地埃拉山脉最险峻、降雪量最大的路线穿过喀斯喀特山脉。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希望镇附近,过去的铁道奥赛罗隧道(英语:Othello Tunnels)现在已经改为自行车道和步道,成为知名的观光景点。考魁哈拉公路是为了86年世博而兴建的巨型工程,利用了许多山脉中的隘口链接了海岸跟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内陆。在过去,人们向西移动主要经由弗雷泽峡谷,往南则是透过艾利森山隘曼宁省立公园和美加边境旁的3号公路

圣海伦火山1980年喷发时的样貌

1845年,巴洛路的出现,使得拓荒者不再需要冒险跨过危险的急流,也是奥勒冈小径的最终路线。巴洛路起点位于现今哥伦比亚胡德里弗或奥勒冈加文门特营的南方,然后在奥勒冈市结束。巴洛路是一条收费道路,当时的费用是每辆车5块美元,为政府制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现今有一个巴洛路的介绍点,位于“奥勒冈小径的终点”(英语:The End of The Oregon Trail)。

另外,雅柏盖特小径使得拓荒者不需再从哥伦比亚河渡船而下。雅柏盖特小径顺著加利福尼亚小径一路前往内华达州的中北部,再转往西北方进入北加州,最后结束于阿什兰。之后人们能够利用锡斯基尤小径进入威拉米特山谷

1980年5月18日,圣海伦火山的喷发,使世界开始注意喀斯喀特山脉。地质学家们担心圣海伦火山的喷发是休眠中的喀斯喀特山脉即将复甦的前兆,不过自从圣海伦火山后,喀斯喀特山脉就没有再发生火山喷发,但为了防范于未然,华盛顿州皮尔斯县建立了瑞尼尔火山泥流警报系统[27]

地理

喀斯喀特山脉成因示意图

喀斯喀特山脉由上千座非常小、寿命非常短的火山产生的熔岩平台和死火山构成,然后因为地形举升而在熔岩平台产生像圣海伦火山等等的大型火山[28]

喀斯喀特火山群被归在环太平洋火山带的西北太平洋区(Pacific Northwest section of the Pacific Ring of Fire)。喀斯喀特火山群的成因为隐没带胡安·德富卡板块北美洲板块碰撞后隐没在北美洲板块下[29]。 因为海洋地壳隐没入大陆板块下方,导致岩石中的水分散出变成水蒸气,随后水蒸气冲到了隐没中的地壳上方的地幔,融化了部分的地幔,溶化后的地幔往地表上升、喷发,产生了一系列火山,也就是喀斯喀特火山弧(Cascade Volcanic Arc[29]

人为开发

喀斯喀特山脉的土地非常适合农业,尤其是火山的下风处,因为像正长石等火成岩通常含有大量的,然后火山泥等火山产生的碎屑有很好的拉平效应以及保水能力。长年被雪覆盖的胡德山巴奇勒山在冬末是相当有名的滑雪胜地。大部分的水都会流入水库,并用来水力发电灌溉

喀斯喀特山脉大部分的河流都相当湍急,常被用于水力发电,比如说距离美加边界2英里(3.2千米)斯卡吉特河上的罗斯水坝。在贝克山东南面山脚的华盛顿州Concrete镇贝克河被水坝所拦截,并形成了香浓湖贝克湖

此外,喀斯喀特山脉拥有大量地热能发电的潜能,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地热能研究计划(Geothermal Research Program)的重点研究对象。有些地区已经开始使用这些地热能,例如奥勒冈州的克拉马斯福尔斯利用火山喷出的蒸气为公共建筑供电[30]。喀斯喀特山脉纪录的最高温是在纽伯利火山破火山口底部测得的510 °F(266 °C),位于地下3,075英尺(937米)。

生态

皮札克山上的阿拉斯加蓝莓

喀斯喀特山脉大部分都是大型针叶树(如美西侧柏花旗松美国西部铁杉冷杉松树雪松等)形成的森林。因为海洋的影响,凉爽潮湿的冬季和干热的夏季、适当的温度和肥沃的土壤造就了常绿植物的天堂[31][32]

如果登山客要穿越喀斯喀特山脉,气候会先变冷,到了东边以后会变得越来越暖活且干燥[33]。喀斯喀特山脉在中低海拔大多被针叶林覆盖,再往上就是诺大的草原高山苔原冰川。南段的喀斯喀特山脉位于加利福尼亚植物区中,生物多样性极高。

站在北喀斯喀特山脉小袋鼠火山(Wallaby Peak)的雪羊

美洲黑熊郊狼短尾猫美洲狮河狸鹿加拿大马鹿驼鹿雪羊和一些来自加拿大的狼群生活在喀斯喀特山脉中。加拿大和华盛顿州的喀斯喀特山脉中,灰熊的数量不到50只[34]

相关条目

注脚

  1. Mount St. Helens: 2004–2008 Renewed Volcanic Activity. Cascades Volcano Observatory. U.S. Geological Survey. 2013-02-07 [2013-11-09]. 
  2. 2.0 2.1 Beckey 2008,第191–200页.
  3. Martin 2002,第31页.
  4. Duffell & McTaggart 1951,第8页.
  5. Beckey 2003,第9–12页.
  6. National Climate Extrem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9-05-12]. 
  7. McLaughlin, Mark. Weather Window: The snowiest spot in California is Lake Helen near Lassen Volcanic National Park. Sierra Sun (Truckee, California). 2010-10-14 [2013-11-09]. 
  8. Beckey 2008,第16页.
  9. Mueller & Mueller 2002,第99页.
  10. Ernst 2000,第479页.
  11. Straub, Kristen; Link, Paul. Columbia River Basalt Province. Digital Geology of Idaho. Idaho State University. [2013-11-03]. 
  12. Harrison, John. Columbia River Gorge. Columbia River History. Northwest Power and Conservation Council. 2008-10-31 [2013-11-09]. 
  13. The Cascade Episode: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Pacific Northwest. Burk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Cultur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13-11-09]. 
  14. 14.0 14.1 Northwest Legends. Mount St. Helens Volcano, Washington. U.S. Geological Survey. [2019-05-12]. 
  15. Mount Rainier, Washington. Naming the Cascade Range Volcanoes. U.S. Geological Survey. [2012-04-23]. 
  16. Whatcom Watch. 1999-02 [2019-05-12]. 
  17. 17.0 17.1 Beckey 2003,第3–7页.
  18. Naming the Cascade Range Volcanoes: Mount St. Helens, Washington. U.S. Geological Survey. [2012-06-15]. 
  19. Beckey 2003,第38–39页.
  20. The Volcanoes of Lewis and Clark, Mount Jefferson, Oregon. U.S. Geological Survey. [2012-06-15]. 
  21. Beckey 2003,第28页.
  22. Beckey 2003,第48页.
  23. Beckey 2003,第41–45页.
  24. Museum of the Siskiyou Trail. [2019-05-12]. 
  25. Beckey 2003,第63–64, 98页.
  26. North Cascades Ecoregion. Land Scope America. [2012-06-15]. 
  27. Pilot Project – Mount Rainier Volcano Lahar Warning System. Volcano Hazards Program. U.S. Geological Survey. [2019-05-12]. 
  28.  本条目引用的[1]。材料来自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的文档:Pacific – Cascades Volcanic Province. 
  29. 29.0 29.1  本条目引用的[2]。材料来自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的文档:Pacific – Cascades Volcanic Province. 
  30. Geothermal Utility. City of Klamath Falls. [2019-05-12]. 
  31.  本条目引用的[3]。材料来自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的文档:Pacific Northwest. Status and Trends of the Nation's Biological Resources. 
  32. Waring, RH; Franklin, JF. Evergreen coniferous forests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 Northwest Science. 1979, 204 (4400): 1380–1386. Bibcode:1979Sci...204.1380W. doi:10.1126/science.204.4400.1380. 
  33. Ecoregions of Western Washington and Oregon (PDF).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13-11-04]. 
  34. Rice, Nathan. The forgotten North Cascades grizzly bear. High Country News (Paonia, Colorado). 2011-11-14 [2019-05-12]. 

参考书目

  • Beckey, Fred W. Range of Glaciers: the Exploration and Survey of the Northern Cascade Range. Portland, Oregon: Oregon Historical Society Press. 2003. ISBN 978-0-87595-243-7. 
  • Beckey, Fred W. Cascade Alpine Guide: Climbing and High Routes Rainy Pass to Fraser River. Seattle, Washington: The Mountaineers Books. 2008. ISBN 978-1-59485-136-0. 
  • Duffell, Stanley; McTaggart, Kenneth Cunningham. Ashcroft Map-Area, British Columbia. Memoir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 262. Ottawa, Ontario: Natural Resources Canada; E. Cloutier, King's Printer. 1951. OCLC 3333133. 
  • Dzurisin, Dan; Stauffer, Peter H.; Hendley, James W., II. Living With Volcanic Risk in the Cascades. U.S. Geological Survey. 2000 [1997] [2019-05-12]. 
  • Ernst, Wallace Gary. Earth Systems: Processes and Issue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978-0-521-47323-1. 
  • Harris, Stephen L. Fire Mountains of the West: The Cascade and Mono Lake Volcanoes 3rd. Missoula, Montana: Mountain Press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ISBN 978-0-87842-511-2. 
  • Holland, Stuart S. Landforms of British Columbia: A Physiographic Outline (Bulletin 48). British Columbia Department of Mines and Petroleum Resources. 1976 [2019-05-12]. 
  • Martin, James. North Cascades Crest: Notes and Images from America's Alps. Seattle, Washington: Sasquatch Books. 2002. ISBN 978-1-57061-140-7. 
  • Mueller, Marge; Mueller, Ted. Exploring Washington's Wild Areas 2nd. Seattle, Washington: The Mountaineers Books. 2002. ISBN 978-0-89886-807-4. 
  • Wood, Charles A.; Kienle, Jürgen (编). Volcanoes of North America.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978-0-521-43811-7.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