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佛教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佛教,在印度尼西亚历史悠久,与伊斯兰教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印度教儒教一起,被认为是印尼的六种受官方承认的宗教之一。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印尼有0.8%人口是佛教徒,人数约为170万。大多数佛教徒集中在雅加达廖内群岛挽卡勿里洞北苏门答腊西加里曼丹。然而,这些总数可能被夸大了,因为在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中,道教和中国民间宗教的信徒(不被视为印度尼西亚的正式宗教信徒)很可能宣布自己是佛教徒。今天,印尼的佛教徒大多数是华人,但也有少数本地佛教徒(例如爪哇族萨萨克人)。

佛教是在公元二世纪时由印度传入,伴随印度教传入,此时期传入印尼的是大乘佛教。[1]始于一世纪初的贸易活动,并成立了若干强大的佛教帝国(夏连特拉王国三佛齐)。

在13世纪,伊斯兰教进入了群岛,并开始在沿海港口城镇立足。15世纪末,满者伯夷帝国沦陷,标志著印尼达摩文明统治地位的终结。到16世纪末,伊斯兰教已取代印度教和佛教成为爪哇和苏门答腊的主要宗教。大多数当地人已改宗伊斯兰教,只有少数人从事佛教活动,其中大多数是印尼华人。

尽管在印尼,佛教有各派,但印尼佛教的主要特征是承认“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承认所有存在都充满痛苦; 苦的根源是对世俗事物的渴望; 当欲望停止时,痛苦也就停止了; 八正道通向痛苦的解脱。 八正道带来圆满的正见、正思维、正语、正行、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2]

历史

古代

佛教是次于印度教的第二大宗教,公元二世纪时与印度教接近时间传入印尼。由于海上丝绸之路,大乘教透过商人而传入印尼。[3]此时期的大乘佛教遗址在西爪哇卡拉旺的Batujaya佛塔建筑群, 最古老的时代在公元二世纪, 而最新的可追溯至公元十二世纪。随后,在苏门答腊的占碑省、巨港省和廖内省以及中爪哇省和东爪哇省发现了大量佛教遗址。几个世纪以来,印尼群岛见证了强大的佛教帝国的兴衰,如赛莲陀王朝(Sailendra dynasty), 马塔兰(Mataram)和三佛齐帝国(Srivijaya empire)。
根据唐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咸亨二年(671年)秋,义净在冯孝铨家族的资助下,搭上波斯商人的货船,自广州前往印度。途中在三佛齐帝国(位于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上)停留六个月,学习梵语。即知当时该地区是佛教中心。一位著名的三佛齐帝国受人尊敬法师是的佛教学者,他是赛莲陀王朝的室利佛尊王子,大约在 7 世纪之交出生于苏门答腊。[4]后来,他移居印度, 成为著名的那烂陀寺的老师和诗人。他建立并重新诠释了佛教因明学,在婆罗门因明学家和佛教徒中都非常有影响力。其他到访印尼的佛教僧众还有阿底峡(Atisha )、法护(Dharmapala )和南印度的金刚菩提(Vajrabodhi )。室利佛逝是印尼历史上最大的佛教帝国。
在印尼有许多佛教历史遗产,包括 8 世纪的婆罗浮屠曼荼罗纪念碑和中爪哇的 Sewu 寺、西爪哇的 Batujaya、Muaro Jambi、穆拉塔库斯禅邸和苏门答腊的 Bahal 寺,以及许多来自印尼的雕像或铭文。印尼佛教与大乘佛教的王国早期历史。在 Kediri、Singhasari 和 Majapahit 帝国时代,佛教 - 被确定为 Dharma ri Kasogatan - 与印度教一起被公认为王国的官方宗教之一。尽管有些国王可能更喜欢印度教,但和谐、宽容甚至融合得到了促进,体现在 Bhinneka Tunggal Ika 国家格言中,该格言源自 Kakawin Sutasoma,由 Mpu Tantular 撰写,旨在促进印度教徒(Shivaites)和佛教徒之间的宽容。 古爪哇的古典时代也产生了一些精美的佛教艺术范例,如门陀寺的般若波罗蜜多像、毘卢遮那佛、莲花生大士和金刚手菩萨像等。

大乘佛教的衰落

十三世纪起,伊斯兰教进入印尼群岛,并开始在沿海港口城镇站稳脚跟。 十五世纪后期,印尼大乘佛教的开始衰落。 到 十六 世纪末,伊斯兰教已取代印度教和大乘佛教而成为爪哇和苏门答腊的主要宗教。 在那之后的 450 年里,印尼没有明显的佛教信仰。 许多佛教遗址、佛塔、寺庙和大乘手稿已丢失或被遗忘,因为该地区的穆斯林人口越来越多。 在这个衰落的时代,只有少数人信奉佛教,其中大多数是在17世纪移民潮加速而在印尼定居的中国移民。 印尼的许多 klenteng(中国寺庙)实际上是一座三教寺,拥有三种信仰,即佛教、儒教和道教。

佛教上座部的兴起

上座部佛教源自释迦牟尼佛与八类圣者以解脱烦恼为目标的教法,在印度大小乘兴盛的时期,上座部即已传往斯里兰卡,故被称为南传佛教。1934 年,来自斯里兰卡的佛教出家人,尊者那拉达·西拉 (Narada Thera) 第一次访问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作为他在东南亚传播佛法的旅程的一部分。 一些当地佛教徒利用这个机会在印度尼西亚兴起了佛教。 1934 年 3 月 10 日,在婆罗浮屠东南方举行了菩提树植树仪式,得到了尊者那罗陀的祝福,一些居士亦出家为上座部僧人[5]

现代印尼佛教

在 1960 年代中期苏加诺总统垮台后,五戒(Pancasila)被重申宣称为印尼的官方宗教政策,只承认一神教。 [6]因此,Perbuddhi(印度尼西亚佛教组织)的创始人 尊者胜护 (Ashin Jinarakkhita) 提出只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神,即佛陀。 他还得到了古代爪哇文本中印度尼西亚版佛教背后的历史以及婆罗浮屠寺的形状的支持。
1968年,泰国佛教僧团的尊者Somdet Phra Ñāṇasamvara,僧王尊者Sakalamahasanghapriṇāyaka 是当时Mahamakut Ratcha Witthayalai 大学的董事会主席,游学至印尼、澳洲及菲律宾考察文化宗教。在印尼时遇见尊者胜护,开启上座部佛教泰国系在印尼的发展。由泰国派遣四位僧众受训成为使节到印尼,协助传戒与佛法。这四位泰国僧人分别是:

  • Ven Vijjano,或称Phra Khru Pallad Attachariya Nukich,Bovoranives 寺(Wat Bovoranives Vihara)
  • 勤行尊者, (Phra Khru Pallad Viriyacarya),Sri Mahathat 寺(Wat Phra Sri Mahathat)
  • 大寂使长老(Phra Maha Prathaen Kemadasi),Yannawa寺(Wat Yannawa)
  • Phra Maha Sujib Khemacharo,Rakhang Kositaram寺(Wat Rakhang Kositaram)

这四位僧团使节在1969年7月25日开始他们的传戒传法的使命。[7]

在现代,Pancasila 的国家意识形态将佛教列为印尼的六种官方宗教之一,佛教亦包括大乘佛教。 但代表佛教僧团的宗教代表在参加几乎所有由国家赞助的仪式中,都以上座部僧团为主。 仪式将始终包括祈祷(由穆斯林伊玛目领导,其他信仰的代表在他身后排成一排)。 尽管大多数印尼佛教徒属于中国大乘佛教,但印尼政府选定的佛教代表则是上座部僧团。而官方的佛陀史采用的是上座部的佛陀史,经文采用巴利圣典为佛教中小学的教材。

参考

  1. Buddhism in Indonesia, Buddha Dharma Education Association. Buddha Dharma Education Association. 2005. Retrieved 2006-10-03.
  2. wiki/Buddhisme_di_Indonesia
  3. Buddhist Art: Indonesia, Flanagan, Anthony (2006).
  4. Buddhism: art, architecture, literature & philosophy, Volume 1
  5. Buddhism in Indonesia, Buddhanet. Retrieved 4 May 2015.
  6. Buddhism, Bunge (1983).
  7. Kebangkitan Agama Buddha di Indonesia, Cetakan Pertama, Maret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