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借代,又称换名代称替代提喻修辞技巧[1],因此多数为动词。使用时必须考虑两件事物是否有相关之处,与及借代之事物是否令人容易联想到本体,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也要令文义通顺。代而用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

主要类型

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帜代替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孔明〈前出师表〉)
    “布衣”用以代指平民百姓。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黄发以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

以事物的所在或所属代替

  • “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丘迟〈与陈伯之书〉)
  •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四》)

以事物的作者或产地代替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 “兵马倥偬,档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连横〈台湾通史自序〉)

以事物的材料或工具代替

  • “宴酣之乐,非。”(欧阳修〈醉翁亭记〉)
  • “公阅毕,即解覆生。”(方苞〈左忠毅公轶事〉)

部分和全体互相借代

特定和普通互相借代

具体与抽象互相借代

原因和结果互相借代

例子

  • 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帆”借代“船”(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走向红毯的另一端—结婚
  • 王甲乙是白马王子 。“白马王子”借代“大帅哥”
  • 老兄,我没有孔方兄了啦! “孔方兄”借代“钱”
  • 湖南是中国的斯巴达。“斯巴达”借代“居民富有尚武精神的地区”(蒋梦麟西潮》)
  • 我为了明天的面包和昨日的债务辛勤地工作。“面包”借代“生活”(纪弦《存在主义》)
  •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笙箫”借代“音乐”(徐志摩再别康桥》)
  • 把酒话桑麻。“桑麻”借代“农作物”(孟浩然过故人庄》)
  • 强饮三大白。“三大白”借代“三大杯”(张岱湖心亭看雪》)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朱门”借代“有钱人家”,“骨”借代“穷人的尸体”
  • 巾帼不让须眉。“巾帼”借代“女子”,“须眉”借代“男子”
  • 知否?知否?应是绿瘦。“绿”借代“海棠叶”,“红”借代“海棠花”(李清照如梦令》)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借代“酒”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借代“月亮”(苏轼水调歌头》)
  • 我口袋里没有钱啊!我口袋里没有“毛主席”啊!“毛主席”借代“100元”或者“钱”
  • 汗水借代辛勤工作(如唐朝诗人李绅《悯农》)
  • 中南海借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
  • 失足借代犯错误、犯罪
  • 苏格兰场借代大伦敦地区警察
  • 克里姆林宫借代苏联、俄罗斯联邦中央政府
  • 阿爷借代香港人对中国政府的称呼
  • 同志借代中共党员之间称呼/ 国民党党员内部也互称同志/ 同性恋者
  • 硅谷借代高科技事业集中地

参见

参考资料

  1. 借代修辭. [201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