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滚灯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余杭滚灯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分类传统舞蹈
序号119
编号项目Ⅲ-16
登录2006年5月20日
传承人汪妙林
保护单位杭州市余杭区文化馆

余杭滚灯是起源并流行于浙江余杭一带的民间舞蹈,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有抗击海盗、傩舞庙会等起源之说。[1]。但直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余杭滚灯在民间几近失传[2]。1963年,经临平(现临平区文化站干部恢复后,余杭滚灯重新回到公众视野。改革开放后,翁梅乡(现南苑街道)文化站重新组织了滚灯队伍。1997年,在“第六次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现场会”上获得金奖后,余杭滚灯获得了余杭区政府的重视,并开始在全区普及推广[3]。2006年,余杭滚灯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余杭滚灯作为浙江省的唯一代表节目,在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上登台演出[2]

传统的余杭滚灯技艺共有九套二十七个动作,舞者需抛掷压滚两只大小相套,内燃蜡烛,外覆绒布的竹编圆球以完成滚灯表演[3]。现今余杭区文化馆、中泰武校等地也创新了新的动作技艺,使之更适合对外展示。但由于宣传有限、经费投入低等原因,余杭滚灯的传习仍然面临着困境[1][4]

参考资料

  1. 1.0 1.1 罗鹏. 新时期余杭滚灯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创新研究 (硕士论文).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3-01. 
  2. 2.0 2.1 薛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余杭滚灯的艺术人类学价值探究. 美与时代(上). 2014, (11): 35–38. ISSN 1003-2592. doi:10.16129/j.cnki.mysds.2014.11.013. 
  3. 3.0 3.1 丰国须. 余杭滚灯. 杭州: 浙江摄影出版社. ISBN 978-7-80686-785-3. 
  4. 陈杭瑞; 梅燕玲. 非遗视角下对余杭滚灯传承现状的调查研究. 大众文艺. 2015, (17): 1. ISSN 1007-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