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鸣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何海鸣(1887年—1945年3月8日),男,原名时俊,字一雁,笔名海鸣孤雁衡阳一雁求幸福斋主等,湖南衡阳人。辛亥革命元勋、文学社成员、清末民初知名报人、小说家,民国鸳鸯蝴蝶派的重要人物。曾因“《大江报》案”被清廷逮捕入狱,辛亥革命中担任汉口军分政府参谋长,二次革命中任江苏讨袁军司令。抗日战争中出任天津新闻记者协会理事长的伪职,甘为日寇喉舌[1][2][3]

生平

早年

1887年何海鸣出生于广东九龙。15岁时前往武汉投靠其父,入两湖书院读书,与黄兴同学,二人意气相投,相交莫逆。黄兴去日本后,何海鸣因无力支付学费,辍学投军,在湖北新军第八镇(统制张彪)第二十一混成协工程第八营充任正兵,后升任文书[4]。由于生来体弱多病,不久退伍,转入报界工作。因其文词俱佳,很快成为当时武汉名记之一,期间结识了蒋翊武刘复基詹大悲等革命党人,并参加了革命团体群治学社与振武学社[5]

1909年冬,任群治学社机关报《商务日报》编辑[5]。1910年,加入文学社,在汉口与文学社文书部长詹大悲共同创办《大江报》,何海鸣任副经理[1]。1911年7月17日,何海鸣在《大江报》发表反抗清廷的激烈短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月26日又发表黄侃所撰《大乱者救中国之药也》一文,因此与詹大悲一起被湖广总督瑞澂以“淆乱政体,扰害治安”为由逮捕入狱,判处徒刑18个月[4]

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当夜,何海鸣与詹大悲被起义军营救出狱,詹大悲出任汉口军分政府主任,何海鸣出任副主任兼参谋长[5]。11月,由于汉口战争吃紧,何海鸣、胡瑛等五人作为武昌军政府临时代表顺江东下求援[6]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何海鸣重操旧业,在蒋翊武的支持下于1912年6月1日在汉口后花楼街重新开办《大江报》,何海鸣任经理,凌大同、戴季陶为主笔。复刊后的《大江报》以监督袁世凯黎元洪为己任,其“遇事敢言”、揭露“恶政府之现状”的做法引起了黎元洪的憎恨。8月,《大江报》刊登了社会党首领江亢虎的一篇宣扬“社会主义”的文章,并配合时评,大肆宣扬。黎元洪以此为口实,指责《大江报》“专取无政府主义,为乱党秘密机关,擅造妖言,摇惑人心”,下令将《大江报》查封,并通缉何海鸣、凌大同。何海鸣试图策动武昌南湖马队暴动以推翻黎元洪,失败后逃往上海避难,任上海《民权报》主笔[4]

1913年3月,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在上海车站遇刺后,何海鸣在《民权报》上刊登出宋教仁的大幅照片,悬赏线索,帮助警方很快抓住了凶手应桂馨。同时,何海鸣也率先将应桂馨与洪述祖(北洋政府内务部长赵秉钧秘书)的来往密电及其它证据公之于众,将凶手直指大总统袁世凯,引起全国轰动[7]

二次革命

宋教仁遇刺后,何海鸣认定袁世凯与国民党的决裂不可避免,故极力拥护孙中山“武力讨袁”的主张。后为推动江西都督李烈钧反袁,前往南昌任李烈钧秘书,后因理念不合返回上海,与韩恢张尧卿等国民党激进派共同创立铁血监视团,宣言反对袁世凯拥兵自重[4]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7月15日,黄兴在南京宣布江苏独立,派何海鸣与韩恢率铁血监视团的部分人员前往苏北发动反袁起义。因进军受挫,何海鸣与韩恢不久便撤回镇江。此时由于江苏省内北洋势力的反扑,黄兴被迫离开南京,南京城内群龙无首、人心惶惶,传言要取消江苏独立。闻此消息,何海鸣与韩恢结伴来南京主持讨袁[4]

8月8日,在江苏的起义斗争即将失败之际,何海鸣自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来到南京策动新军官兵重整旗鼓、树帜反袁,成功赶走了驻扎于南京城内的第一师师长杜淮川,夺回江苏都督府,再次宣布江苏独立。但由于兵微将寡,何海鸣当晚即被第八师师长陈之骥逮捕。8月10日,陈之骥渡江前往蚌埠迎接岳丈冯国璋的讨伐大军。趁此机会,韩恢联络第一师、第八师的部分官兵,冲入第八师司令部,将何海鸣解救出来,第三次宣布江苏独立,以张尧卿为江苏都督,何海鸣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韩恢为副司令,据守南京。随后冯国璋张勋率军猛攻南京,何海鸣、韩恢、张尧卿等带领起义军与之苦战24天,最终寡不敌众。9月1日,南京城破,何海鸣逃亡日本[8]

脱离革命

在日本何海鸣继续从事反袁斗争,与其他革命党人一起密切关注国内局势。但袁世凯在平定了国内起义后,又继续分化流亡日本的革命党人,其中着重拉拢在海外生活窘困者。此时避居日本已一年多的何海鸣因居无定所、生活拮据、意志消沉,革命的决心开始动摇,最终与张尧卿一同被驻日公使陆宗舆所收买[9]

1915年3月,何海鸣回到上海,在《时报》上发表《何海鸣最近之宣言》,对参与二次革命表示悔过,并公然诋毁孙中山黄兴。经过多年出生入死的征战与颠沛流离的生活,何海鸣开始厌恶政治,将笔名改为“求幸福斋主”,表明自己不愿再以斗士的面目出现,而是渴望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3]。此后何海鸣重操笔墨,与友人一起创办了《爱国报》与《爱国晚报》,同时也开始流连倡门、混迹脂粉,放言“人生不能做拿破仑,便要当贾宝玉”、“流落江湖二十年,惟妓中尚遇有好人”,甚至最后娶一妓女为妻[10]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何海鸣参加了护国运动,前往广东潮汕协助进步党组织反袁起义[2]。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何海鸣移居北京,以“名士”自居,深居简出从事小说创作,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以妓女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成为民初鸳鸯蝴蝶派的重要人物[3]。1918年8月,何海鸣当选安福国会众议院议员。1921年4月,何海鸣在北京创办《侨务旬刊》,自任社长兼总纂,此后便辞去各项社会兼职专心经营刊物。1922年8月,何海鸣参加了由包天笑周瘦鹃严独鹤李涵秋第二十人组成的小说家社团“青社”[11]

1926年2月,《侨务旬刊》因经费不足而停刊,受生计所迫何海鸣自毁前程,经政客潘复介绍投靠军阀张宗昌,于同年10月被委任为讨赤联军宣讲队司令,后任安国军直鲁联军宣传部部长[12]。张宗昌失败后,何海鸣寄寓于奉天一木器店中,穷困潦倒,后辗转青岛大连,最终和许多北洋政客一样迁居天津,过起了寓公生活。但为了应付日常开销,他仍是在不停地写作,在报纸上发表一些政论、杂谈维持生计[10]。1932年何海鸣在天津的《天风报》连载小说《此中人》与《青黄时代》,但读者反映不佳,因此生活愈发拮据,不得不开始卖字谋生[11]

附逆文人

1936年生活拮据又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何海鸣在日伪特务的利诱下自甘堕落,充任日寇“北支派遣军”机关报《庸报》的社论主笔兼文艺部长,不仅负责撰写每日社论,宣传“大东亚共荣”、“中日亲善”,还与其他汉奸文人组成随军记者团,配合日军宣抚班下乡进行反共宣传,并参与组织了所谓“名流”赴日观光访问。

不过何海鸣作为文艺部长,仍是尽力将报纸副刊办得像模像样。在战前以写杂文、随笔著称的报人宫竹心,在天津沦陷后生活无着。何海鸣见状邀其为报纸写小说连载。宫为生存,只得应允。年初,宫竹心便将自题为《豹爪青锋》的长篇武侠小说第一章送到报社。何海鸣阅后认为书名纯文学味太浓,易名为《十二金钱镖》。宫竹心敢怒不敢言,归家后大骂其无知、庸俗,并对家人言“我不能丢姓宫的脸,写《十二金钱镖》的,姓白名羽,与我宫竹心无关。”这便是民国著名武侠小说作家“白羽”之笔名及其成名作《十二金钱镖》书名的来历。此小说在何海鸣的策划下,于1938年2月在《庸报》连载,旋即引起轰动,为该报拉来众多读者[11]

1938年日军在天津实行“新闻统治”,取消了《大公报》《益世报》等半数以上报刊和所有私人通讯社,只保留《庸报》、《东亚晨报》、《新天津报》等几家报刊;另一方面,为便于管理,纠集剩余各报负责人及编辑、记者,成立“天津新闻记者协会”,通过该组织控制各报活动,内定何海鸣为伪记协理事长。在此任上,何海鸣每天都向各报提供必须见报的日伪宣传稿,组织各报记者随军视察,并在历次“治安强化运动”中进行统一口径的欺骗宣传[11]

1944年为集中力量支撑战局,日伪在北京成立《华北新报》总社,并在华北各城市成立其地方分社,其它的所有报纸一律停刊。天津的《庸报》被改组为《天津华北新报》,但何海鸣由于日伪各派系间的相互倾轧,在改组中被解职。不久又在其它汉奸的排挤下迁居南京,出任汪伪政权宪政实施委员会委员的闲职。在南京,何海鸣为糊口又恢复了卖文生涯,陆续写下了一系列考证文章,如《猴儿年说猴》、《三六九说》、《神道之火与民生主义》、《中国鞠躬礼》、《中国的数字谈》等,均为万字以内详征博引、连缀融合经典字义之作[3]

1945年初,何海鸣开始撰写回忆录《癸丑金陵战事》,记述他早年协助革命党人抓获刺杀宋教仁凶手及与袁世凯部队在南京交战之事,但未及完篇,便在3月8日于贫病交加中死去。何海鸣死后竟无棺为殓,汉奸周佛海闻讯捐了一笔钱,才办理了后事[3]

文学成就

在文学创作上,何海鸣独辟蹊径,坚持为娼妓这个群体发声,是难得一见的社会底层写实作品,因此被誉为“民国通俗小说界元老”,是民国文坛的一朵“奇葩”。其创作的倡门小说中不乏精品,尤其是在《半月》杂志刊出的《老琴师》、在《星期》杂志上发表的《倡门送嫁录》,由于描写人微,情词恳挚,打动了不少读者,甚至被《半月》主编周瘦鹃评为“一九二二年中国小说界中惟一的杰作,有永远流传的价值”。自这两篇之后,他还写了《倡门红泪录》、《嫁后》、《倡门之子》、《妓债》、《私倡日记》、《藏春记》等数十部作品,虽然其目的在于揭露倡门的黑暗,渴望还妓女以人的尊严,但由于其观念陈腐,终难有佳作再现[1]

何海鸣除了写有大量短篇“倡门小说”外,还在《半月》杂志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十丈京尘》,还出版了社会小说《琴嫣小传》、《怒》、《奇童纵囚记》、《摩登女儿经》、《朔方健儿传》、《平泉大侠劫富记》、《孤军》、《黄埔血泪》及《求幸福斋随笔》、《求幸福斋丛话》、《中国工兵政策》、《学校军事教育》、《海鸣说集》、《何海鸣小说集》等,内容庞杂,题材广泛[1]

参考资料

  1. 1.0 1.1 1.2 1.3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湖北省志人物志稿 第3卷.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1604–1605. ISBN 7800146782. 
  2. 2.0 2.1 陈旭麓. 中国近代史词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2: 355. 
  3. 3.0 3.1 3.2 3.3 3.4 倪斯霆. 从辛亥功臣到附逆文人──何海鸣的浮沉一生. 民国春秋. 2001, (3): 44-47. 
  4. 4.0 4.1 4.2 4.3 4.4 沈鸿信. 辛亥年里起革命. 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11: 95. ISBN 9787511908964. 
  5. 5.0 5.1 5.2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湖南省志 第30卷 人物志 上. 长沙: 湖南出版社. 1992: 811–813. 
  6. 胡绳武. 武昌起义后筹组中央临时政府的议争. 北京社会科学. 1991-10-01, (3): 4-13. 
  7. 张耀杰. 谁谋杀了宋教仁 政坛悬案背后的党派之争.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12: 73. ISBN 9787512606722. 
  8. 高拜石. 乡音保命――记何海鸣. 新编古春风楼琐记(第贰集). 作家出版社. 2003. ISBN 9787506326292. 下午第八师师长陈之骥带卫队百余人到都署,陈为冯国璋的女婿,与冯早通消息,他和海鸣素未谋面。一见海鸣,看他身材仅及中人,容貌也不出众,对之颇为轻视,便大声道:“你是什么人?”海鸣道:“我何海鸣也!”之骥回顾卫队:“把这革命党扣起来!”陈卫队中不少是广西籍,相顾疑愕,以何海鸣三字与胡汉民音相近,误以为即胡汉民,出来后,告诉同乡弟兄:“胡汉民是孙中山先生左右手,怎能让革命伟人听人宰杀?而忍心坐视!”这话一传十,十传百,立时传遍军中,时第八师两广籍弟兄在半数以上,韩恢见弟兄们窃窃私语,查知其详,便同平常和海鸣接近的那些干部同志商量,不如将错就错,来发动一下。遂率众百余人呼噪入督署,一路喊:“释放胡汉民!”“大家来解救革命伟人!”把陈之骥吓得跑了,大家拥海鸣出,称代黄兴为临时总司令,韩恢为副总司令。 
  9. 邵雍. 袁世凯执政时期对秘密社会的政策.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12-15, (6): 126-132. ISSN 1009-8860. 
  10. 10.0 10.1 周醉天. 革命党人蜕变的何海鸣. 今晚报 (第10版:天津卫·乐活). 2016-04-16. 
  11. 11.0 11.1 11.2 11.3 蔡登山. 弃武从文的小说家何海鸣. 书屋. 2010-04-06, (4): 36-39. ISSN 1007-0222. 
  12. 赵灿鹏. 中国现代华侨研究的“急先锋”:何海鸣与《侨务旬刊》. 刘正刚 (编).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 第21辑.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6: 263–281. ISBN 9787566819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