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集团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China National Aviation Holding Corporation Limited
公司类型中国中央企业
国有独资企业
控股公司
机构代码91110000710930392Y
成立1930年8月1日 (1930-08-01)
代表人物董事长:宋志勇
总经理:
总部 中国北京市
产业民用航空
所有权者 中国(国家)
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
网站www.airchinagroup.com
中国航空
China National Aviation Corporation
IATA
F6
ICAO
CAG
呼号
CNAC
创立于1930年8月1日
终止运营1952年(不再直接经营民航运输业务)
总部中国上海市[1]
 中国天津市(两航事件后)
 中国北京市(1988年以后)

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英语:China National Aviation Holding Corporation Limited),简称中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家主要从事民用航空行业的特大型中央企业

中航集团前身是筹组于1929年4月15日、由中华民国政府与美国柯蒂斯-赖特飞机公司合资成立的中国航空公司(英语:China National Aviation Corporation,缩写:CNAC)。该公司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中航在1949年的两航事件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其人员与设备于1952年与中央航空公司合并组建中国民航。1988年民航改革后,恢复设立中国航空总公司,作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国航)的控股公司。2018年改为现名。

历史

1920年代

1929年4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一间名为中国航空公司的国营航空公司,注册资本额1000万美元,注册董事长为孙科,但公司实际经营权由中华民国交通部王伯群把持。

在1929年4月17日,国民政府与航空开拓有限公司(Aviation Exploration, Inc.)签订合同,给予该公司从上海汉口北平广州三条航线的经营权以及为期10年的独占航邮权。航空开拓有限公司为美国运输大亨克莱门特·梅尔维尔·基伊斯成立的独资控股公司,而克氏同时兼任柯蒂斯-莱特公司的总裁一职,实际上可视为柯蒂斯-莱特的关系企业。航空开拓公司为了中国业务,于1929年6月成立了中国飞运公司(China Airways),10月21日开通上海-汉口航班。

然而,出售航权一事遭受南方军阀的反弹,甚至连交通部都私下阻碍;由于空运邮务在当时是利润颇丰的业务,因此各方均希望收归己有。该条航线开辟不到半年,中国飞运公司便在各种阻碍下营运开始亏损。

1930年代

1933年,广州上海航空线开航纪念信封。

由于中国航空与中国飞运两间公司的经营争执,一位名叫马克斯·波林(Max Polin)的中国通从中引线中介各方,在1930年7月8日,交通部与航空开拓有限公司签定新协议,将中国飞运公司、中国航空公司(旧)和交通部沪蓉航空线管理处(Shanghai-Chengtu Airways,1929年5月18日成立,总部设在南京常府街48号,隶属国民政府交通部航政司,运营6架美制史汀生SM-1F单引擎6座飞机,运行上海-南京航线)合并为中国航空公司。1930年8月1日成立,总部位于上海天津路2号,资本总额1000万元。

新的中国航空公司与1929年成立的国营企业名字相同,性质却完全不一样:它是根据中国法律组成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交通部持有55%的股份,美方持有45%的股份。

中航有经营权的航线有:上海-南京-九江-汉口-重庆、上海/南京经徐州济南天津-北平、上海经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汕头-广州;中航在这些航线上享有10年的独占航邮权。

中航在1931年4月开通上海-北平航班,1931年10月开通宜昌-重庆航班。

1933年,泛美航空购买了于1908年4月15日成立的中国航空公司的美方股份,为中航注入资金,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中航公司迎来了重要发展时期,陆续开通了多条航线。泛美航空公司于1933年7月开通上海—广州航班。该航线于1934年11月并入中航公司。1933年6月,中航公司获得香港著陆权,在香港与英国海外航空泛美航空公司旧金山(今旧金山)—菲律宾马尼拉的太平洋航线连接起来。

在经营业绩上,中航公司在1935年首次盈利。“洛宁”式C2H双翼水陆两用飞机史汀生式道格拉斯道尔芬型水陆两用飞机等机型。

1937年,中航共有18架各式飞机,34名驾驶员和副驾驶员。从1929年至1936年间,中航公司飞行5,538,974英里,载运了838.271磅邮件和46,404名旅客。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中航一度停航。

1938年春,中航公司随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恢复营运。原有的航线因中国领土被占领而停运,新开辟的航线有重庆—汉口、重庆—泸州叙府嘉定、重庆—贵阳昆明、重庆—桂林—香港,其中重庆—香港线最重要。

8月24日上午,中航公司首次遭到了日本战斗机攻击。“桂林号”飞机满载14名旅客从香港飞往重庆,起飞不久遭到了5架日本战斗机攻击,全员罹难。尽管美国国务院向日本提出抗议,此事最后不了了之。为安全起见,从重庆—香港航班在10月复航后改为不定期夜航,专门挑选天气不好的夜晚飞机,以避开日本战斗机。中航和欧亚航空经营的重庆—香港航班为中国政府官员和紧急货物运输提供了当时最快捷的交通方式。这个航班在香港与泛美航空公司和英国帝国航空公司联运,可以较快地到达欧美国家。

1939年,中航公司新开辟了两个国际航班。3月中航重庆—昆明—河内开航。

1月25日,中英签订协定,中航公司和帝国航空公司互相开办重庆—昆明—腊戍仰光的航班。

10月,这条航线正式开通。

1940年代

新航线开设时所拍摄,日期不详,机头处可见“重庆”二字。
1947年的中航空姐

1940年夏天,国民政府从美国购买5架神鹰式飞机交能中航公司运营。中航利用这些飞机开始飞行货运航班,从广东南雄把运到香港。1940年7月,中国外长宋子文先生到美国寻求援助。他向美国财政部提出1.4亿美元援助计划,其中5000万用于改进空运,内容包括购买更多运输机提供中航经营使用 ,发展从缅甸腊戍-昆明的惟一国际航线。

太平洋战争爆发对中航是一次严峻考验。

日军于1941年12月8日进攻香港。中航公司的飞机多数被炸毁,只抢救出3架飞机,人员和零备件。中航公司利用仅余的飞机很快于12月25日恢复了旅客和邮件航班。每周飞重庆-腊戍航班3从,从重庆直飞加尔各答1次,重庆-成都航班1次。

中航一直坚持运营,支援盟国保卫缅甸的战役。在滇缅公路完全被切断后,它又积极投入把物资从印度运到中国的驼峰空运,成为驼峰空运的重要力量。该公司的飞机和人员与从事驼峰空运的美国陆国航空队空运部在CBI战场的力量相比要少得多,却为航峰空运作出了重要贡献,一度使陆军航空队空运部相形见龊。

1942年下半年,中航发展迅速。中航公司获得10架租借法案分配的飞机在加尔各答的达姆达姆机场建立维修和供应设施,印度阿萨姆洒江和中国云南昆明成为主要航行基地。在飞机行员方面,中航因美国援华志原航空队解散获得了16名飞机员,非洲泛美航空运输队招来11名飞机员,同时自己还培训了一批飞行员。通过这些方式,到1942年底,中航公司已有43名合格的机长。因此,中航1942年下半年飞越驼峰的运输取得了优异成绩。从7月1日起,中航每天至少飞越一次驼峰。在1942年下半年平均每月飞150个来回。

1942年8月至12月期间,中航公司往返驼峰873次,运往中国1804.3吨物资,运返印度1883.1吨。该公司运往中国的有500多吨钞票,300吨飞机零件,300吨铜和钢帽,给美国红十字会的20吨医疗用品,另外的30吨给美国医疗队,此外还空运了7000多名中国远征军到印度受训。

中国抗战期间,中航公司以少量飞机开辟驼峰航线并坚持运营,从1942年4月到1945年9月期间,飞越驼峰8万次以上,载运了50000吨货物到中国,运出将近25000吨货物,损失48架飞机和168名飞行员。中航公司作为驼峰空运的重要力量,往返于印中两国运送物资和人员,为中国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中航的机队数为:DC-3型2架,C-53型2架,C-47型23架,C-46型14架,合计41架。

解放战争初期,新购置了6架DC-4(由C-54改装)和8架C-46,开辟了上海-旧金山、上海-马尼拉、上海-东京等国际航线。

两航事件后

中国共产党联合当时的其它政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蒋介石逃往台湾。稍后发生两航事件,中航连同中央航空公司一夜之间瓦解。

1949年12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印发通知,决定继续保留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由军委民航局管理领导。在两航事件中的一批前中航员工组成了中国民航的第一代骨干。中航、央航分别以天津、广州为基地继续运营。1950年8月1日,中航开辟天津-汉口-重庆航线,这是新中国最早的国内定期航线之一。1952年,中航并入中国人民航空公司,后者于一年后的1953年6月,借鉴苏联民航“政企合一”的模式,与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民用航空局合并组建中国民用航空局,并以中国民航的名义经营民用航空业务;不过中航在香港的分公司继续作为中国民航在香港的办事处存在。

恢复设立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业改革后,原中国民航被分为多家航空公司,原中国民航的国际航线业务整合组建中国航空总公司China National Aviation Corporation),旗下全资控股中国国际航空

2002年,以中国国际航空中国西南航空的资产合并重组为中国航空集团公司China National Aviation Holdings)。

2018年1月2日,国航发布公告称,根据国家有关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部署,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改制有关事项的批复》(国资改革〔2017〕1182号)批准,国航控股股东中国航空集团公司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改制后名称为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China National Aviation Holding Corporation Limited),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2]

组织架构

内设机构

  • 办公室(总裁办公室)
  • 规划发展部
  • 财务部
  • 法律监管部
  • 航空安全办公室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航空集团纪检监察组
  • 党组办公室(党群工作部)

控股企业

香港中航

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China National Aviation Holding Corporation (Group) Limited
公司类型私人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编号0517653
公司前身中国航空公司香港办事处
成立1995年6月13日 (1995-06-13)
总部 中国香港
产业航空业
所有权者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www.cnachk.com(网页存档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香港国际机场的贵宾室,以“中国航空”名义营运

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香港中航,是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香港注册的全资子公司。

历史

1953年6月,中国航空公司与中央航空公司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航空公司后,中航在香港的分公司继续作为中国民航在香港的办事处存在。1984年,沿用民国时期中航之中英文名及徽号的中国航空公司在香港成立,之后成立的中航兴业公司曾控股港龙航空。1991年5月13日,中国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重新登记注册,经中国民航总局授权统管中国民航在港澳地区的业务[3]:428。1996年,浙江航空被交由香港中航控股,改名中航浙江航空,使用民国时期中航的徽号,企业形象重返蓝天。2004年中航浙江航空并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成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浙江分公司。

控股(参股)企业

重大事故

参考文献

引用

  1. Flight International. April 28, 1938. p. 416 (Archive). "CHINA NATIONAL AVIATION CORP., 51, Canton Road, Shanghai."
  2. 中国国航控股股东完成改制及更名. 民航资源网. [2020-04-19]. 
  3.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志·市政卷·民用航空志. 北京出版社. 2000. ISBN 7-200-04040-1. 
  4. CNAC Accident - December 21, 1948. 中国航空公司. [2021-04-14]. 

来源

  • 《上海市志》:1930年(民国19年):“7月8日 中美航空合同在上海正式签字。合同规定双方合资经营中国航空公司,资本1000万元。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中航”,原由国民政府官办,创立于1908年4月15日,孙科出任首任总经理。中美合资后,美方虽仅占股权的45%,但实际上控制着公司的实权。中航总公司设上海,隶属于国民政府交通部,经营国内外多条航线。”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