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凤祥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老凤祥股份有限公司
Lao Feng Xiang Company Limited
曾用名第一铅笔,中国铅笔
公司类型上市公司
成立1848年(老凤祥银楼
1935年10月8日(正式营业)
代表人物胡书刚(法定代表人,董事长)
总部 中国上海市漕溪路260号
产业珠宝首饰
营业额517.22亿人民币(2020年12月31日年度)
净利润人民币(2020年12月31日年度)
资产15.86亿人民币(2020年12月31日年度)
员工人数2423人(2020年)
母公司上海市黄浦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42.09%
网站www.laofengxiang.com
位于上海南京东路上的老凤祥银楼
位于香港沙田广场的老凤祥银楼
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老凤祥

老凤祥股份有限公司(英语:Lao Feng Xiang Company Limited;简称:老凤祥沪市600612/900905,简称:老凤祥/老凤祥B),是中国的一家珠宝首饰公司,前身为在1935年(民国24年)创立的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后改为中国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及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创立的凤祥裕记银楼

第一铅笔发展历程

早期

1934年(民国23年)7月7日,从日本回国的吴羹梅等人在上海准备用五万元的资本金开办一家铅笔企业。1935年(民国24年)10月8日,“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在斜徐路正式创立。1936年(民国25年),注册了“鼎”牌和“飞机”牌商标。1937年(民国26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工厂被搬迁到了武汉宜昌重庆等地。1942年(民国31年),更名为了“中国标准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中铅公司),到抗战结束时生产了约5141.4万支[1]。为了顺应当时的时代背景,早期出厂的铅笔笔身上还印有了“中国人用中国铅笔”八个字。1946年,公司重新被搬回了上海,但是因为随后几年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业绩逐渐下滑。

扩张

1949年9月,几套制造设备被送到黑龙江省的“公私合营哈尔滨企业公司”,合资成立了“公私合营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1950年7月,成为“公私合营”企业。1954年3月,推出“中华牌”101绘图铅笔。1954年10月,重新改名为“公私合营中国铅笔公司一厂”。1955年6月,改名为“公私合营中国铅笔一厂”(中铅一厂)。1956年1月,合并“公私合营中国铅笔三厂”(原“长城铅笔厂”)与“五华五金文具制造厂”等公司。1958年,虽然从日本和西德等地开始进口制造设备,但是这段时期产品的质量和业绩都不太稳定。1965年,工厂生产了超过3.23亿支铅笔。196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生产结构受到严重影响。1979年,“中铅一厂”开始了自己的重建过程。1984年,基本恢复了生产规模并获得了“年度局级文明单位”。1986年,为了适应全新的市场氛围开始了业务变革。1990年,成为了“国家一级企业”。1992年8月,吸收外商资本,成立“中国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老凤祥银楼发展历程

老凤祥银楼的前身为“凤祥裕记银楼”,1848年(道光28年)成立。 1908年(光绪34年)迁南京东路老凤祥银楼现址。上海解放后,成为轻工系统所属的国营金店。[2]

企业合并

1998年,隶属于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轻工控股现为光明食品集团子公司)的“第一铅笔”收购同属轻工控股的“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老凤祥银楼)的过半股权[3]。2007年9月,“第一铅笔”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名字改为“中国铅笔”。2009年8月10日,通过定向发行股票,黄浦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取得“中国铅笔”控制权,而中国铅笔以定增所获资金购买老凤祥银楼的27.57%股份,上市名称更名“老凤祥”,而原来的“中铅B股”成为“老凤祥B”,下属全资子公司“上海福斯特笔业有限公司”则更名为 “中国第一铅笔有限公司”[4]

产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