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张仪
出生前373年
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
逝世前310年
国籍魏国

张仪(前373年—前310年),姬姓,张氏,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提倡连横,即秦国联合其他诸侯国中的几个,然后对抗其他的诸侯国,多次破坏了公孙衍合纵,为秦惠王重用,后来亦就任秦国宰相,卒于魏国

生平

张仪生于前373年。张仪是魏国王族支庶子弟[1],和苏秦同为鬼谷子的徒弟。张仪学成之后游说诸侯,任楚国相国昭阳的门下客。曾经同楚国的相国共饮。后来楚相丢了一块璧(相传为和氏璧),楚相下人认为张仪“仪贫无行”,必是张仪所为,打了他数百下。张仪不服,楚相放了他。张仪之妻子悲愤道:“你要是不读书、不游说诸侯,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张仪对着他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其妻笑道:“还在。”张仪说:“这样就够了。”[2]

公孙衍于前333年攻取魏上郡雕阴(今陕西甘泉南),俘魏主将龙贾,斩首八万。苏秦担心秦国乘胜攻击他所辅佐的赵国,遂决定用计让张仪前往秦国。苏秦先邀请不得志的张仪前来,但张仪抵达后,苏秦却故意冷淡以对。受到刺激的张仪便转往秦国,但苏秦暗中派人帮张仪打点一切,以利其晋见秦王。当张仪得知真相,便誓言在苏秦相赵之日绝不策划攻赵以报恩情。但前332年,秦国派公孙衍联合齐魏一起征伐赵国,被赵王责备的苏秦遂自请前往燕国说服后者攻齐,合纵还是瓦解了。后来秦国重用张仪,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的弱国,史称“连横”。被张仪逼走的公孙衍入魏国,原本帮助秦国“连横”的他转为向魏王鼓吹“合纵”。

魏将公孙衍在前323年发起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之事来对抗张仪的连横策略。但张仪成功拉拢齐、楚等国,不久楚国就派兵伐魏,公孙衍和魏相惠施的合纵策略受到挫折。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张仪代表秦国游说魏王,提出让秦魏联合攻韩,由秦得三川,魏得南阳,魏王同意,张仪为魏相。此时公孙衍游说韩王,让韩王直接把南阳割给魏国以瓦解攻韩联盟,于是公孙衍夺得张仪的功劳,受魏惠王重金奖赏。前319年,魏国驱逐张仪回秦,并争取各国合纵对付秦国,公孙衍由魏将升任魏相邦,发起函谷关之战

前313年张仪相楚,以商于之地六百里行骗楚怀王,离间当时对秦国最大的威胁,齐国与楚国。[3]丹阳、蓝田之战大破楚军。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其子秦武王即位。武王素与张仪有隙。武王元年(前310年),张仪离开秦国,回到家乡魏国,是年五月卒于魏[4]。张仪纵横于战国中期的外交舞台二十余年,声名显赫,孟子的弟子景春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5]《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中所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与张仪的连横同时对峙的可能为犀首(即公孙衍)的合纵,而非苏秦的合纵;苏秦亦未用计入张仪于秦,这些都不同于《史记》与《资治通鉴》所言。

追封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于天汉元年(917年)正月(当时其国号为汉)追封张仪为昌化王

影视作品

电视剧

影视作品 饰演张仪的演员
2012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 喻恩泰
2015年电视剧《芈月传 赵立新
2016年电视剧《思美人 李雨轩

参考资料

  1. 吕氏春秋·卷十五·报更》:“张仪,魏氏余子也” “魏氏人张仪”
  2. 《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3. 史记/卷070
  4. 《竹书纪年》
  5. 《孟子·滕文公下》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