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字: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clean up, replaced: 中共 → 中共, 中国 → 中国 (2), 中國共產黨 → 中国共产党, 美国 → 美国, 美國 → 美国)
标签消歧义链接
第31行: 第31行:
{{main|汉字简化#中國大陆}}
{{main|汉字简化#中國大陆}}
* 民国9年(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
* 民国9年(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
* 1931年9月26日,「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海參崴]]舉行「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共]]代表[[瞿秋白]]、[[吳玉章]]等人與[[蘇聯]]共同草擬「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並發表中蘇雙方13條共同宣言:(節錄)「中國漢字是古代封建社會的產物,成了統治階級壓迫勞苦群眾的工具之一」、「要根本廢除象形文字,以純粹的拼音文字代替。並反對用象形文字的筆劃來拼音或注音」、「大會反對中國資產階級的所謂統一國語運動」<ref>第一次全國文字改革工作會議文件匯編,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第68頁</ref>。
* 1931年9月26日,「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海參崴]]舉行「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共代表[[瞿秋白]]、[[吳玉章]]等人與[[蘇聯]]共同草擬「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並發表中蘇雙方13條共同宣言:(節錄)「中國漢字是古代封建社會的產物,成了統治階級壓迫勞苦群眾的工具之一」、「要根本廢除象形文字,以純粹的拼音文字代替。並反對用象形文字的筆劃來拼音或注音」、「大會反對中國資產階級的所謂統一國語運動」<ref>第一次全國文字改革工作會議文件匯編,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第68頁</ref>。
* 民国24年(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佈第11400号部令,公佈《[[第一批简体字表|第一批簡體字表]]》。次年2月5日,因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強烈反對而作罷。<ref name=":1" />
* 民国24年(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佈第11400号部令,公佈《[[第一批简体字表|第一批簡體字表]]》。次年2月5日,因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強烈反對而作罷。<ref name=":1" />
* 民国25年(1936年)2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訓令暂不推行简化字。<ref name=":1">{{cite web|url=http://culture.ifeng.com/3/detail_2012_02/28/12830558_0.shtml|title=蒋介石曾指示推行简体字 戴季陶强烈反对称荒谬|language=zh-cn|accessdate=2013-06-14|archive-date=2012-03-0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302054719/http://culture.ifeng.com/3/detail_2012_02/28/12830558_0.shtml|dead-url=no}}</ref><ref>杜子勁,《中國文字改革論文集》,大眾書局,1950年,第184頁</ref>
* 民国25年(1936年)2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訓令暂不推行简化字。<ref name=":1">{{cite web|url=http://culture.ifeng.com/3/detail_2012_02/28/12830558_0.shtml|title=蒋介石曾指示推行简体字 戴季陶强烈反对称荒谬|language=zh-cn|accessdate=2013-06-14|archive-date=2012-03-0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302054719/http://culture.ifeng.com/3/detail_2012_02/28/12830558_0.shtml|dead-url=no}}</ref><ref>杜子勁,《中國文字改革論文集》,大眾書局,1950年,第184頁</ref>
第39行: 第39行:
* 1952年2月5日,在中央教育部的筹划下,由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组合并其他机构组成[[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俄籍顧問謝爾應琴柯(Selchiuchinko)在「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會議上指示:「嚴格的拼音原則是採用中國共產黨員在蘇聯創制的那套拼音文字是最合理的」<ref name="auto">汪學文,中共文字改革之概況及其對傳統文化之影響,《中共簡化漢字之影響》,第215-217頁</ref>。
* 1952年2月5日,在中央教育部的筹划下,由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组合并其他机构组成[[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俄籍顧問謝爾應琴柯(Selchiuchinko)在「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會議上指示:「嚴格的拼音原則是採用中國共產黨員在蘇聯創制的那套拼音文字是最合理的」<ref name="auto">汪學文,中共文字改革之概況及其對傳統文化之影響,《中共簡化漢字之影響》,第215-217頁</ref>。
* 1953年3月25日,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汉字整理组成立,开始着手拟定《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专家们采用普遍通行的简体字为主,辅以草书楷化的方法,选定了在群众中比较流行的700个简体字,拟出第一稿。但[[毛泽东]]看过后却很不满意,提出:“700个简体字还不够简,作简体字要多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作出基本形体,有规律地进行简化。汉字的数量也必须大大减缩,一个字可以代替好几个字,只有从形体上和数量上同时精简,才算得上简化。”<ref name="Mao Goals">{{cite web|url=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6/03/content_8304343.htm|title=書同文 :《漢字簡化方案》制訂始末|publisher=北京日报|date=2008年6月3日|language=zh-cn}}</ref>[[文字改革委员会|文改会]]估計[[漢字]]難以在短時間改為拼音文字,中間會有新舊文字的過渡時期,因此在策略上需破壞漢字形體,削弱漢字效用,以簡化字創造漢字內部利於拼音化的條件<ref>中國語文雜誌社編,《簡化漢字問題》,中華書局,1956年,第98頁</ref>。
* 1953年3月25日,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汉字整理组成立,开始着手拟定《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专家们采用普遍通行的简体字为主,辅以草书楷化的方法,选定了在群众中比较流行的700个简体字,拟出第一稿。但[[毛泽东]]看过后却很不满意,提出:“700个简体字还不够简,作简体字要多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作出基本形体,有规律地进行简化。汉字的数量也必须大大减缩,一个字可以代替好几个字,只有从形体上和数量上同时精简,才算得上简化。”<ref name="Mao Goals">{{cite web|url=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6/03/content_8304343.htm|title=書同文 :《漢字簡化方案》制訂始末|publisher=北京日报|date=2008年6月3日|language=zh-cn}}</ref>[[文字改革委员会|文改会]]估計[[漢字]]難以在短時間改為拼音文字,中間會有新舊文字的過渡時期,因此在策略上需破壞漢字形體,削弱漢字效用,以簡化字創造漢字內部利於拼音化的條件<ref>中國語文雜誌社編,《簡化漢字問題》,中華書局,1956年,第98頁</ref>。
* 1954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称文改会,直属于[[国务院]]。[[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俄籍顧問謝爾應琴柯(Selchiuchinko)在「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會議上指示:「嚴格的拼音原則是採用[[產黨]]員在[[蘇聯]]創制的那套拼音文字是最合理的」<ref name="auto"/>。
* 1954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称文改会,直属于[[国务院]]。[[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俄籍顧問謝爾應琴柯(Selchiuchinko)在「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會議上指示:「嚴格的拼音原則是採用中产党員在[[蘇聯]]創制的那套拼音文字是最合理的」<ref name="auto"/>。
* 1955年1月7日,文字改革委員會公佈《[[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有三個表:〈798個漢字簡化表〉、〈擬廢除的400個異體字表〉、〈漢字偏旁手寫簡化表〉。第二表就是其後分拆出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的草案。〈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說明〉中指出:「通過這個草案的討論,我們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研究中國文字改革問題,為今後進一步整理漢字和實行拼音文字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 1955年1月7日,文字改革委員會公佈《[[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有三個表:〈798個漢字簡化表〉、〈擬廢除的400個異體字表〉、〈漢字偏旁手寫簡化表〉。第二表就是其後分拆出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的草案。〈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說明〉中指出:「通過這個草案的討論,我們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研究中國文字改革問題,為今後進一步整理漢字和實行拼音文字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 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字改革委员会]]在《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说明》中提出[[漢字]]難以在短時間改成拼音文字,在开始实行拼音文字后,仍会有一个新舊文字并用的過渡時期,汉字仍然是一定时期内必须使用的重要工具,并提出了三种简化汉字的方法:笔画、字数、写法<ref name=jp>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说明——汉字简化的目的和方法》// 吴玉章等,中國語文雜誌社 中国语文丛书,《簡化漢字問題》,中華書局,1956年,第97-100頁</ref>。
* 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字改革委员会]]在《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说明》中提出[[漢字]]難以在短時間改成拼音文字,在开始实行拼音文字后,仍会有一个新舊文字并用的過渡時期,汉字仍然是一定时期内必须使用的重要工具,并提出了三种简化汉字的方法:笔画、字数、写法<ref name=jp>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说明——汉字简化的目的和方法》// 吴玉章等,中國語文雜誌社 中国语文丛书,《簡化漢字問題》,中華書局,1956年,第97-100頁</ref>。
第315行: 第315行:
'''简体中文'''({{lang-en|Simplified Chinese}},網頁語言代碼:'''zh-Hans''',或網頁國家和地區代碼:'''zh-CN'''、'''zh-SG'''及'''zh-MY''')传统上使用[[GB2312]]、[[汉字内码扩展规范|GBK]]或[[GB18030]]编码,作为[[电子计算机|计算机]]术语在计算机媒介上被广泛使用,如各种[[软件]]操作界面或文档的“简体中文版”。而'''[[繁体中文]]'''(又稱「正體中文」{{lang-en|Traditional Chinese}},網頁語言代碼:'''zh-Hant''',或網頁國家和地區代碼:'''zh-TW'''、'''zh-HK'''及'''zh-MO''')通常使用“[[BIG5]]编码”,[[香港|港]][[澳門|澳]]亦有採用「[[大五碼#香港增補字符集|BIG5-HKSCS]]編碼」,是另一个独立[[中文]]版本。除非採用[[UTF-8]]等[[Unicode]]编码,简体中文與繁體中文版本通常互不兼容。
'''简体中文'''({{lang-en|Simplified Chinese}},網頁語言代碼:'''zh-Hans''',或網頁國家和地區代碼:'''zh-CN'''、'''zh-SG'''及'''zh-MY''')传统上使用[[GB2312]]、[[汉字内码扩展规范|GBK]]或[[GB18030]]编码,作为[[电子计算机|计算机]]术语在计算机媒介上被广泛使用,如各种[[软件]]操作界面或文档的“简体中文版”。而'''[[繁体中文]]'''(又稱「正體中文」{{lang-en|Traditional Chinese}},網頁語言代碼:'''zh-Hant''',或網頁國家和地區代碼:'''zh-TW'''、'''zh-HK'''及'''zh-MO''')通常使用“[[BIG5]]编码”,[[香港|港]][[澳門|澳]]亦有採用「[[大五碼#香港增補字符集|BIG5-HKSCS]]編碼」,是另一个独立[[中文]]版本。除非採用[[UTF-8]]等[[Unicode]]编码,简体中文與繁體中文版本通常互不兼容。


「[[簡體字]]」是[[中華民國]]《[[第一批简体字表]]》所用的名稱<ref>{{cite web |url = http://news.sina.com.cn/o/2012-09-10/033925136141.shtml |title = 简体字并不是当代社会的“特产” |quote = 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共收录了324个民间流传最广的俗字、古字和草书字。但因为有争议,第二年2月,《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而民国《第一批简体字表》的两个说明是这样的:①简体字为笔画省简之字,易认易写,别于正体字而言,得以代繁写之正体字。②本表所列之简体字,包括俗字、古字、草书等体。 |access-date = 2018-07-10 |archive-date = 2021-03-13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13025643/http://news.sina.com.cn/o/2012-09-10/033925136141.shtml |dead-url = no }}</ref>(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稱呼上一向是「[[簡化字]]」,參考《[[简化字总表]]》)。由於使用簡體中文软件的主要是[[中国大陆]]用户,故而这里的“簡體中文”事实上等同于“[[GB2312]]编码”或“[[GB18030]]编码”,意即絕大部份[[軟件]]的“簡體中文版”采用[[中国]][[普通话]]的汉字编码,特别是IT术语的翻譯,与海外之简体中文也不尽相同。
「[[簡體字]]」是[[中華民國]]《[[第一批简体字表]]》所用的名稱<ref>{{cite web |url = http://news.sina.com.cn/o/2012-09-10/033925136141.shtml |title = 简体字并不是当代社会的“特产” |quote = 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共收录了324个民间流传最广的俗字、古字和草书字。但因为有争议,第二年2月,《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而民国《第一批简体字表》的两个说明是这样的:①简体字为笔画省简之字,易认易写,别于正体字而言,得以代繁写之正体字。②本表所列之简体字,包括俗字、古字、草书等体。 |access-date = 2018-07-10 |archive-date = 2021-03-13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13025643/http://news.sina.com.cn/o/2012-09-10/033925136141.shtml |dead-url = no }}</ref>(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稱呼上一向是「[[簡化字]]」,參考《[[简化字总表]]》)。由於使用簡體中文软件的主要是[[中国大陆]]用户,故而这里的“簡體中文”事实上等同于“[[GB2312]]编码”或“[[GB18030]]编码”,意即絕大部份[[軟件]]的“簡體中文版”采用中国[[普通话]]的汉字编码,特别是IT术语的翻譯,与海外之简体中文也不尽相同。


中国大陸官方标准「[[汉字]]」的正式稱呼是「[[規範漢字]]」(包括[[簡化字]]和[[传承字]]),目前简化字主要在[[中国大陆]]、[[新加坡]]以及少部分[[东南亚]]的[[华人]]社区中使用。至于[[马来西亚]],当地各大华文报刊和官方文字采取“简繁并用”,而当地华校则教授简体中文。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大陆官方将简化之前的本字称作“繁体字”。由于人们对“简化字”、“简体字”与“简体中文”等术语的混淆,简体中文也常被泛指以「[[規範漢字]]」书写的[[现代标准汉语]]。
中国大陸官方标准「[[汉字]]」的正式稱呼是「[[規範漢字]]」(包括[[簡化字]]和[[传承字]]),目前简化字主要在[[中国大陆]]、[[新加坡]]以及少部分[[东南亚]]的[[华人]]社区中使用。至于[[马来西亚]],当地各大华文报刊和官方文字采取“简繁并用”,而当地华校则教授简体中文。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大陆官方将简化之前的本字称作“繁体字”。由于人们对“简化字”、“简体字”与“简体中文”等术语的混淆,简体中文也常被泛指以「[[規範漢字]]」书写的[[现代标准汉语]]。
第342行: 第342行:
* 初現於漢代的[[楷書]]的書寫結構,之後結構變化少,沿用至今。
* 初現於漢代的[[楷書]]的書寫結構,之後結構變化少,沿用至今。
* 繁體字在[[中國大陸]]一直是正式文字直到出台《[[简化字总表]]》,經官方公佈法案,以[[簡化字]]和未被整理简化的传承字为[[规范汉字]]。
* 繁體字在[[中國大陸]]一直是正式文字直到出台《[[简化字总表]]》,經官方公佈法案,以[[簡化字]]和未被整理简化的传承字为[[规范汉字]]。
* 繁體字目前通行於[[臺灣]]澳門和[[香港]]以及海外,特別是[[國]]、[[歐洲]]與[[大洋洲]]和[[印度洋]]上島國的一些華人社區。
* 繁體字目前通行於[[臺灣]]澳門和[[香港]]以及海外,特別是美、[[歐洲]]與[[大洋洲]]和[[印度洋]]上島國的一些華人社區。
* 在中國大陸地區和[[新加坡]]一部分民眾可對繁體字完整閱讀,但書寫多用[[簡化字]]。
* 在中國大陸地區和[[新加坡]]一部分民眾可對繁體字完整閱讀,但書寫多用[[簡化字]]。
* 在[[馬來西亞]],大部分華人可對繁體字完整閱讀,但書寫多用[[簡化字]]。
* 在[[馬來西亞]],大部分華人可對繁體字完整閱讀,但書寫多用[[簡化字]]。
第364行: 第364行:
[[聯合國]]的正式中文文件记录一度以[[繁體中文]]为正式语文之一,但自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当局]]的中國席位之後,简化字作为联合国的正式语文。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其他国际组织也采用简化字。大多数国家因与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外交关系,也接受了简化字和[[普通话]]作为中文规范。<ref name="联合国废繁体字真相调查">{{cite web|url=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4299716.html|title=联合国废繁体字真相调查|publisher=环球时报|date=2006年4月12日|language=zh-cn|access-date=2012年5月7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07022205/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4299716.html|archive-date=2013年10月7日|dead-url=yes}}</ref>
[[聯合國]]的正式中文文件记录一度以[[繁體中文]]为正式语文之一,但自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当局]]的中國席位之後,简化字作为联合国的正式语文。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其他国际组织也采用简化字。大多数国家因与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外交关系,也接受了简化字和[[普通话]]作为中文规范。<ref name="联合国废繁体字真相调查">{{cite web|url=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4299716.html|title=联合国废繁体字真相调查|publisher=环球时报|date=2006年4月12日|language=zh-cn|access-date=2012年5月7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07022205/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4299716.html|archive-date=2013年10月7日|dead-url=yes}}</ref>


[[新加坡]]在1969年曾推出自己的《[[新加坡漢字|简体字表]]》(有别于[[中国]]字形),[[新加坡]]于1974年正式采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简化字总表]]》,[[马来西亚]]的汉字简化工作稍晚于[[新加坡]],在1981年2月出版了《[[简化字总表]]》。<ref>{{cite news|author=刘玉婷、李倩倩|url=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4/01/content_2126091.htm|title=汉字简与繁相“争”何太急|publisher=中国青年报|date=2008-04-01|accessdate=2011-05-15|archive-date=2020-06-2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623101239/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4/01/content_2126091.htm|dead-url=no}}</ref>
[[新加坡]]在1969年曾推出自己的《[[新加坡漢字|简体字表]]》(有别于中国字形),[[新加坡]]于1974年正式采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简化字总表]]》,[[马来西亚]]的汉字简化工作稍晚于[[新加坡]],在1981年2月出版了《[[简化字总表]]》。<ref>{{cite news|author=刘玉婷、李倩倩|url=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4/01/content_2126091.htm|title=汉字简与繁相“争”何太急|publisher=中国青年报|date=2008-04-01|accessdate=2011-05-15|archive-date=2020-06-2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623101239/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4/01/content_2126091.htm|dead-url=no}}</ref>


缅甸[[佤邦]]的官方文字为简体中文。
缅甸[[佤邦]]的官方文字为简体中文。


繁体字在简化字普及前曾经是汉字在海外华人圈中主流,唐人街上的商業招貼及中文媒体、汉语教学曾一律使用繁体字。《[[环球时报]]》引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以前,[[美国]]的漢語教學一直延续着繁体字的传统。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大陆留美博士毕业,他们开始编写简化字的中文教材。截止2006年,美国2300多所高中开办中文“先修课程”,采用简化字的比率已有一半。<ref name="联合国废繁体字真相调查" />
繁体字在简化字普及前曾经是汉字在海外华人圈中主流,唐人街上的商業招貼及中文媒体、汉语教学曾一律使用繁体字。《[[环球时报]]》引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以前,美国的漢語教學一直延续着繁体字的传统。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大陆留美博士毕业,他们开始编写简化字的中文教材。截止2006年,美国2300多所高中开办中文“先修课程”,采用简化字的比率已有一半。<ref name="联合国废繁体字真相调查" />


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往往居于国际交往强势地位,半个世纪以来近30年,外国人学习中文基本使用简化字。<ref name="联合国废繁体字真相调查" />1990年后,中国教育机构推出一系列面向外国非中文使用者的[[汉语水平考试]]([[HSK]],被称为“汉语托福”),以简体中文为标准。
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往往居于国际交往强势地位,半个世纪以来近30年,外国人学习中文基本使用简化字。<ref name="联合国废繁体字真相调查" />1990年后,中国教育机构推出一系列面向外国非中文使用者的[[汉语水平考试]]([[HSK]],被称为“汉语托福”),以简体中文为标准。